(约前1600)

周族祖先公刘,带领周部族由邰(今杨陵)迁豳(今旬邑)。开始打造工具,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约前1300~前1200)

商武丁征服本境的周方。

(约前1200)

武乙暴虐,犬戎攻边。公刘九代孙古公亶父(周太王)率族人离豳,渡漆、沮,逾梁山,至于岐山下,与居住在岐山下的羌族结为婚姻联盟。

周厉王元年(前878) 狁势张,广伐京师(此京师在今彬县),武公率师出征,遣多友追击。时犬戎攻掠荀地(今旬邑县),俘民人财物西归。多友追至漆水(今岐山北),与犬戎大战,斩首200余,俘虏20余人,缴获戎车百乘,救出被俘的荀地百姓。

周幽王二至三年(前780~前779)

泾、洛、渭诸河两年皆竭,本境溪谷水绝。

战国

秦置栒邑,开县制之端。

秦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

秦始皇为抵御匈奴南侵,派大将蒙恬修建了从林光宫(今淳化县梁武帝村)直抵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的北直道,时称全长1800里(合今约700公里)。直道从淳化县的蝎子掌进入本县七里川,经庙沟、石门关,上风子梁,经碾子院、前陡坡、卧牛石、老爷岭过马栏河,上杨家胡同梁,再经刘家店子、黑麻湾、雕灵关出县境。共通过本县境长约90多公里。

二世二年(前208)

大暴雨自七月至九月。

西汉

惠帝二年(前193)

霖雨如注。

东汉

建武元年(25)

光武帝刘秀见赤眉军攻占了长安,下诏令邓禹征讨。邓禹六月从山西渡过黄河,畏赤眉军盛,至十月仍未进军,乃北屯栒邑待机……

建武六年(30)

隗嚣据陇进窥关中,派将欲占栒邑,刘秀闻知,派冯异抢占栒邑。冯异先抢占栒邑城,埋伏城内,隗嚣军到栒邑中了埋伏,溃败而逃,冯异取胜。

西晋

泰始元年(265)

原栒邑县改名为汾邑县。

永嘉三年(309)

七月,平阳人刘芒荡自称后汉,诳诱羌戎,称帝于马栏。

北魏

太延二年(436)

迁原安定郡三水县于本境,从此本县为三水县。

西魏

约大统二年(536)前后

大将军贺拔岳拥重兵驻三水,岳被害后,其兄贺拔胜受任再次驻兵三水。

贞观十七年(643)

四月,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为庶人。同谋侯君集(本县人)等被诛。

长安四年(704)

九月后,霖雨并雪,阴150余日,县境内各地受灾,至神龙元年(705)正月方晴。

开元二十一年(733)

久雨害稼。

天宝十三年(754)

秋季,大雨六旬不止,害稼。

乾宁二年(895)

大将军李克用在三水驻守数月撤离。

北宋

庆历四年(1044)

理财家范祥(本县人)全面改革盐政,开放盐业市场。

嘉祐四年(1059)前后

泰塔在县城凤凰山麓(今旬邑中学校园内)落成。

崇宁元年(1102)

大旱,民饥。

皇统二年(1142)

大旱,五谷焦枯,沟谷皆竭。民饥逃散。

至元七年(1270)

本县并入淳化县,三水县省。

景泰六年(1455)

四月雪霜。

成化十三年(1477)

本县从淳化县析出,复为三水县,全县编户16里。

成化十四年(1478)

县城始建于今址,由知县杨豫筹建。

成化十六年(1480)

本县在县城创建学宫。

成化二十年(1484)前后

知县马宗仁组织民力引西溪水通流县城,人民获灌溉之利。

成化二十一年至弘治元年(1485~1488)

知县马宗仁引汃水灌田。

嘉靖十三年(1534)

五月九日、二十一日,本县全境两次遭受冰雹洪水灾害,与本县接近的耀州、邠州及甘肃宁州、真宁县等地均被淹。

嘉靖三十四年(1555)

十二月二十一日子时地震,房厦摇毁、人畜死亡甚众。

万历八年(1580)

知县秦渠修葺县城池。

万历九年(1581)

本县首次修成县志,由董九畴主纂,知县秦渠和县人马秉直各为之作序,后版毁无存。卷帙篇目无考,仅存序文两篇(旧县志有录)。

崇祯元至六年(1628~1633)

六年连旱,禾苗尽枯,民食树皮。

崇祯九年(1636)

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攻克陇州后,率部来本县牧马、休整。

崇祯十二至十三年(1639~1640)

本县发生旱、蝗灾害。

顺治十一年(1654)

五月九日子时地震,午后又震一次。

康熙六年(1667)

四月二十八日本县骤降冰雹,麦田灾情惨重。

康熙八年(1669)

全县查编户口,当时共有1842户,31382人。

康熙九年(1670)前后

知县林逢泰组织民力修葺县城,后又修建城内房屋、县境内桥梁等建筑物多座。

康熙十年(1671)

甘肃宁庆一带贼寇多次抢掠本县并攻占县城,椒邨(今底庙至椒村一带)、职田、北宫(今湫坡头一带)、蒲邨(今土桥、排厦大部及清塬一带)屡遭寇扰,百姓逃亡甚多。

康熙十三至十五年(1674~1676)

本县派征运往省仓、长武、泾州、平凉等地米豆18000多石,每石运费银20多两,共需36万两。同时,还有派往泾州等地的车100多辆及大量运往各地的饲草,全县每年出外服役者不下3000余人,致使不少百姓为避徭役而逃亡。知县林逢泰向省衙连上23道议文,请求暂缓、减少、免除部分税赋、差役负担并加强兵防。

康熙十四年(1675)

三月四日未时地震。

康熙十六年(1677)

本县第二次编成县志,由知县林逢泰主修,县人文倬天纂。

康熙三十至三十二年(1691~1693)

全省3年连旱,县境内麦、秋无收,民死大半,逃散者多就食邻省。

康熙三十五年(1696)

三月十六日,天降大雨,河水巨涨,溺壅禾麦数十顷。

康熙四十年(1701)

久雨,县东40里刘家山煤窑崩陷,民失其利。

乾隆十三年(1748)

本县因旱发生大饥荒,日不举火者2000余户。

乾隆五十年(1785)

本县第三次编成县志,由知县葛德新主修,孙星衍纂。

嘉庆元年(1796)

县人第五宸华、第五惟精、唐景忠等3人应诏赴北京参加皇宫举行的“千叟宴”,并受七品冠服、银牌、鸠杖、缎匹、荷包及御制七言诗等赐赠。

道光二十四年(1844)

牙里河闶围各村群众200多人集资,对横跨三水河的“隔水位”进行修葺,从此,河水畅通。

道光二十六年(1846)

本县发生大旱,随之出现饥荒,百姓饿死者甚众。

咸丰十年(1860)

本县办团练:10户为一牌,设牌长1人;10牌为一甲,设甲长1人;若干甲为一保,设保长1人。保长即团总,甲长即团长,牌长即队长。15岁以上、60岁以下男性派充团丁,10人为一队,50人为一团,其中团无饷,以保甲为基础,不脱离农务;练有饷,以县为单位组成,一般脱离农务,带有地方义务兵性质。

同治元年(1862)

回军进入本县土桥、丈八寺一带,知县郑豫泰率团勇去“剿杀”。

同治二年(1863)

清廷记名提督曹克忠为“追剿”屯守彬县北极的回军,于十月统兵进驻本县。

同治六年(1867)

回军驻扎在县东城外,清廷派记名提督陈集贤统帅楚军副五营追剿驻防东城外,后转驻职田。

同治七年(1868)

一支回军由甘肃经本县到达三原,清廷派记名提督李大有、余明发、翟春寿统领副字右营追剿后,曾驻本县职田镇。

同治八年(1869)

陇东饥民相继流入本县数千人。

同治九年(1870)

二月二十四日,马正刚率陕西回军,由甘肃正宁县进入本县,东进同州等地活动。

同年,本县进行户口清查,经查全县共有8865户,41658人。

同治十一年(1872)

本县第回次编成县志,由知县姜桐冈主修,县人郭四维纂。

光绪元年(1875)

因上年秋季霪雨连绵,秋田减产,官府宣布蠲缓本县旧欠额课。

光绪元至六年(1875~1880)

本县连续4年遭受旱灾。县衙为赈济灾民建立义仓,知县沈家祯、冯朝祯先后各捐小麦500石,本县余粮户共捐粮3000余石,全部用于救济灾民。

光绪八年(1882)

本县第五次编成县志,由知县冯朝祯主修,贺瑞麟纂。

光绪十五年(1889)

本县魏洛等7村因暴雨淹没耕地30亩,倒塌房屋80间(孔),压死牛羊等牲畜118头。

光绪二十五至二十七年(1899~1901)

本县连续3年大旱,庄稼六料基本无收,发生了大饥荒。

光绪二十八至二十九年(1902~1903)

大饥荒之后的瘟疫(黑泻)和狼灾出现,本县死亡多人。

光绪三十一年(1905)

本县设立学务局,石门书院改名为县立高等小学堂。

宣统三年(1911)

十一月二日,受辛亥革命影响,罗天兴(土桥北沟人)和王奎(县城人)以哥老会为基础,在本县树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了清廷在本县的统治。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

1月7日,因北路清军攻占本县,张凤翙、胡景冀等部北上,于14日收复本县,把北路清军赶回甘肃。

民国3年(1914)

撤销清朝府、州设置,本县改属隗中道。因“三水县”名与广东的三水县重名,复改为栒邑县。

民国5年(1916)

本县县城东门外汃水渠建成,由焦家河起,止于县南门外,总长3.5公里,可灌田三四百亩,但因工程未彻底完固,不久后废弃。

民国7年(1918)

5月,甘军陇东镇守使张兆甲率部驻防栒邑。

民国9年(1920)

12月17日,晚7时半,本县发生地震,并微震7次,晚11时止,县北门城楼被毁,县公署内东山倒塌10余丈,民店每有倒塌,百姓多有伤亡。

是年,甘军马福祥部进驻栒邑。

是年,本县县城正街设天主堂一处。

民国13年(1924)

县署始设县教育局。同年,改财政科为财政局。

民国14年(1925)

本县清查户口,经查全县共有8498户,53218人。

民国15年(1926)

4月,中共栒邑党小组成立,王佛宗任组长,为本县中国共产党组织之始。

8月,在共产党人帮助下,组建成立中国国民党栒邑县党部,许才升(中共党员)任干事长。

9月,在中共栒邑党小组基础上,成立中共栒邑特别支部,许才升任书记,程永盛任组织委员,王子健任宣传委员。

同月,本县建立第一个青年团组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栒邑县宝塔小学支部,有团员10余人,崔维峻任书记。

同月,中共党员许才升等筹建成立了栒邑县农民协会和6个区农民协会。

是年,县署改警察事务所为公安局。

民国16筚(1927)

5月5日,本县举行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和马克思诞辰群众大会。

同月,县公署改为县政府,知事改称县长。

10月,中共栒邑特别支部改建为中共栒邑区委。吕佑乾任书记。

11月,中国国民党栒邑县党部改称中国国民党栒邑县党务指导员办事处。至次年底活动停顿。

是年,民国县政府设建设局。

民国17年(1928)

5月,中共党员许才升、吕佑乾等发动清塬、县城一带农民暴动,攻克县城,建立苏雏埃政府。后因叛徒出卖,起义失败,许才升等7人被害。

是年,本县呈造新志材料一部(今视为第六次修县志)。

民国18年(1929)

2月6日,马子修(共青团栒邑县委书记)被捕叛变,供出了代理共青团陕西省委书记曹子仁,曹又供出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李子洲等人,使中共陕西省委、共青团陕西省委均遭破坏。

3月14日拂晓,土匪陈国璋六七百人攻掠本县县城,县长李礼耕、财政局长蒲子绩及公务员、小学师生百余人被俘,后经交涉释放。

是年春,栒邑暴动失败后的幸存者主动恢复整顿党组织,成立新的中共栒邑特别支部,崔维峻任书记。

7月,本县各地兴起红枪会,土桥红枪会组成保卫团,分驻县城和土桥。曾偷袭驻淳化国民讨逆军第一师。后该师攻占土桥新店村城,杀人数名,以红枪会赔款事态方息。

是年,全省大部分地区旱灾严重,庄稼无收,本县西南部是重灾区,百姓饿死者甚众。

民国19年(1930)

8月,民国陕西省政府发给本县以工代赈的救灾粮款,被县府贪污,激起群众的愤怒,本县乡村的灾民自发云集县城,举行“交农”示威活动。

民国20年(1931)

4月,本县设立雨量站。

4月下旬,刘志丹在本县组织兵变,被国民军旅长苏雨生怀疑,关进邠县监狱。后被营救出狱。

民国21年(1932)

2月13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部攻克本县职田镇,捣毁区公所。15日在阳坡头痛歼十七路军驻张洪警卫团三营及邠、栒、长3县民团的联合反扑。

4月13日,陕甘游击队在谢子长指挥下攻克本县县城,俘虏国民党驻军百余人,缴枪百余支。国民党栒邑县党部及县府机关、民团总部被迫迁往张洪镇。

4月底,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派员来县,恢复整建中国国民党栒邑县党部,机关设张洪镇。

5月,国民军陕西保安团第一游击大队何高侯部进驻本县县城、职田、土桥一带,次年调离,由中央军吴仲华部接防。

10月,中共栒邑县委(地下组织)成立,焦思洲任书记,崔维峻任组织部长,梁永杰任宣传部长。

同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本县转角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二十六军,开创了以照金为主要根据地的陕、甘边苏区,后长期活动于本县及各邻县。

是年,本县遭受蝗灾,大秋减产二至三成。

是年,本县霍乱(俗称虎烈拉)流行,每10人中就有3至4人染病,全县死亡多人。

民国22年(1933)

自6月起,全省连降暴雨,山洪暴发,大小河流泛滥。8月5日,本县三水河陡涨,沿岸耕地、村舍、人畜被水冲淹。

8月,中共陕甘边区党委决定,在栒邑、邠县、甘肃正宁3县交界处根据地,成立了正栒邠革命委员会,郭廷藩任主席。

9月21日,王泰吉率红军攻克本县张洪镇,国民党栒邑县党部及县府机关、民团总部的党政军官员12人被击毙,国民县府从张洪迁还县城。

民国23年(1934)

4月,中共栒邑县委妇女工作部成立。

10月,陕甘宁边区新正县在本县马家堡成立,永红县在本县底庙郭村成立。

11月,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主席周冬至被国民党军队杀害于本县甘草坪。

民国24年(1935)

2月,陕甘宁边区赤淳县(栒邑、淳化各一部分)苏维埃政府成立。

8月,中央红军一个营进驻栒邑苏区数月,进行“肃反”。

10月,撤销赤淳县,在原所辖西区(今本县风泉)设赤水县苏维埃政府。

11月,陕甘宁边区苏维埃政府设立关中特委,区苏维埃政府驻本县马家堡。

民国25年(1936)

1月,恢复重建中共栒邑县委,许国钧任书记,杨维奎任组织部长,杨运启任宣传部长。

2月5日,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刘少奇从陕北出发前往华北,在渭北工委和游击队的护送下,途经本县、淳化、泾阳、三原到达临潼栎阳镇。

3月,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再次派员恢复本县国民党组织,复称中国国民党栒邑县党务指导员办事处。

是年春,本县国统区实行保甲制度。全县在原5区基础上划为14个联保,63保。

12月,中共中央派红四师进驻本县,宣传抗日救国主张,次年下半年开赴抗日前线。

民国26年(1937)

3月,关中特委独立营进驻栒邑县城。

4月,本县县城设立红军募补处代行原中共栒邑县委工作,薛和爽任主任。

5月,撤销永红县,辖地并入新正县。

8月,本县红军募补处改称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三八五旅办事处,又称八路军办事处(简称“八办”)。

同月,原关中特委改为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行政专员公署仍驻本县马家堡。

是年,本县第七次修成县志稿,由县人肖芝葆主笔。志稿未付印,仅抄7份,在“文革”中全部失毁。

是年,中共军队将领彭德怀、贺龙、肖克率部经本县去山西。

民国27年(1938)

3月,中共栒邑县工作委员会成立,田润芝任书记。

4月,延安鲁迅师范学校迁址关中分区驻地本县马家堡,林迪生为校长。

7月,中共中央决定创办陕北公学,在本县看花宫村设立分校。次年一月总校由延安迁来看花宫与分校合并,李维汉任校长,申力生任党委书记。

11月,八路军“第五残废医院”由泾阳县安吴堡迁来本县坪坊村,改为“荣誉军人学校”。“荣校”人员除疗养、休息和学习政治、文化而外,自开荒地,自办工厂,自制衣服和副食品,改善生活,减轻人民的负担。至民国29年( 1940)2月迁离县境。

民国28年(1939)

2月,国民党军队在本县土桥镇一带包围、殴打驱逐八路军伤员。延安《新中华报》于25日作了报道,并发表社论,揭露事件的真相,要求国民党政府严惩肇事者,保证以后不再发生同类事件。

6月,陕北公学迁离县境。

12月,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本县及淳化、甘肃正宁、宁县、镇原大片土地被胡宗南军队侵占。同时,陕西省政府把陕甘宁边区周围的24县划为“特种教育区”,本县为其中之一。

是年,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成立关中剧团,驻本县马家堡村。

民国29年(1940)

3月15日,在本县马家堡成立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后改为关中师范),习仲勋任校长。

3月,中国国民党栒邑县党务指导员办事处改称中国国民党栒邑县党部。

5月,国民军预备第三师和陇东保安团攻占本县马家堡、底庙,使中共新正县所辖四、六区失守。

同月,按照蒋介石命令,沿陕甘宁边区南边修筑一条碉堡线,限15日完成。本境碉堡线除与淳化相接外,南起土桥,经丈八寺与邠县龙高接壤;北至职田,经文家川与甘肃正宁接连,绵延70余公里,修筑子母堡190余座。

是年初,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迁驻本县看花宫村。8月迁驻本县马栏,所辖警一旅随进驻马栏。

是年,新正县驻地由本县马家堡迁驻本县看花宫村。

是年,国民军暂二旅进驻本县张洪镇,次年调往金锁关,后又多次袭扰本县,该军军纪废弛,兵匪无二,本县人民倍受其害。

是年,国民军预备第三师进驻本县城关、土桥、职田一带,修筑碉堡多座。

是年,陕西省保安第九团进驻本县城关、太村、职田。

是年,民国栒邑县政府调整了保甲制,全县为3乡5镇,51保,9711甲。

民国30年(1941)

1月5日,民主爱国人士张慕陶(本县人)在南郑县被国民党秘密杀害。

1月,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胡宗南、马鸿逵、马步芳、邓宝珊调集40万军队,包围和攻打本县及三原、泾阳、淳化、邠县等地。

8月,栒邑初级中学创办,为本县中学教育之始。

12月2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边区行政建制,边区政府共辖28个县,本境内新正、赤水2县列于其中。

是年,新正县驻地由本县看花宫迁驻本县阳坡头。

是年,猩红热疫病在本县流行,死亡儿童多名。

民国31年(1942)

9月,赤水县在马庄村(今土桥马家庄)举行农民自卫军万人检阅大会。大会由赤水县县长王振喜主持,中共赤水县委书记康润民讲话。

是年,本县设立中山教育馆,它的主旨是向国民进行社会教育。

是年,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组织当地军民,在马栏河上修建了马栏桥,可行人畜和马车。

民国32年(1943)

4月12日,栒邑中学学生发动学潮,要求校方给学生以政治民主和自由。

是年,私营正义煤矿在百子沟油坊洼开业。

民国33年(1944)

民国栒邑县政府发动第一次知识青年从军。全县征集95名,于次年元旦送省,后用飞机转运昆明编训,县筹募发给每户家属慰劳金5万元(法币)。

民国34年(1945)

1月,民国栒邑县政府成立县银行。

7月15日,国民党军队驻进本县,准备大举侵犯边区。

民国35年(1946)

3月,中共邠栒工作委员会在本县风泉成立。

8月15日,驻防本县碉堡线的国民党陕西保安第六团三大队200余名官兵,在大队长董策丞率领下,在张洪镇举行反内战武装起义,带着全部枪支、弹药投奔边区。

8月23日,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警一旅和游击队,为迎接王震所率三五九旅,分别向甘肃正宁县、本县县城和土桥镇出击。

同月,中共西府地方委员会在本县马栏成立,辖16个县,书记赵伯经,副书记严克伦。

民国36年(1947)

1月17日,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警一旅第三团,攻克栒邑县城。

2月18日,国民党军队分5路进攻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驻地本县马栏。20日关中分区撤离,国民党军队占领马栏。

3月29日至5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本县蒲玉阶参加了这次大会。

5月,栒邑自卫大队长马志超(本县人、中共地下党员)率部在县城起义。

同月,中共栒邑县委和栒邑县政务委员会成立。县委下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机构。

7月至次年9月,本县(老解放区)组织500余人的担架队,随西北野战军转战陕甘两省,历时13个月,出色地完成了支前任务。

民国37年(1948)

4月12日,西北野战军一、二、四、六纵队集结于本县的马栏、转角及耀县的庙湾、照金一带,14日,彭德怀司令员在马栏主持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下达作战命令,分左、中、右3路向西府进军。16至17日,中路军三五八旅攻克栒邑县城和张洪镇,歼灭国民党陕西保安十九团和国民党栒邑地方武装共700余人。俘获栒邑县县长金炳嘉,迫使民国栒邑县政府迁往百子村。

5月12日,西北野战军全部回到马栏、转角地区,第一次西府战役遂告结束。

是年,全县解放区动员支前担架79副,牲口400头,粮食2700石,做军鞋34200双。

民国38年(1949)

2月12日,栒邑县政府县长郝登阁率军政人员400余人起义,投奔边区。此时,由于栒邑全境解放,撤销新正县和栒邑县政务委员会。成立栒邑县人民政府。

同月,本县国民党政权已名存实亡,但门忠贤(陕西礼泉人)仍出任国民党栒邑县党部书记长;3月份,邢志宽、何登瀛分别出任民国栒邑县政府县长、副县长。5月门忠贤离任。邢志宽、何登瀛后被人民政府处决。

4月,栒邑县人民政府迁驻县城。

5月,在本县马栏设立马栏县,同年9月撤销。

同月,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由本县马栏迁往三原。

7月,栒邑县税务局成立,同时设立张洪、太峪、职田、土桥、湫坡头5个税务所。

9月,本县组织800多人,224头牲口的支前大队,随西北野战军十八兵团到汉中、四川,为部队抬伤员,运弹药、粮秣,受到贺龙的表扬,获得“支前模范”锦旗1面。

9月27~29日,栒邑县首届各界人士代表会议召开,主要传达、学习上级有关改造旧政权、肃反、粮食征购等项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是年,本县两次动员民工4843人,牲口697头,支援解放战争。

1950年

5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就区域划分发布命令,决定将彬县分区所辖之礼泉、栒邑划归咸阳分区。

同月,栒邑县粮食局成立。

夏季,本县职田、土桥、清塬等地两次遭受暴雨袭击,受灾面积5.5万亩,农作物减产18万公斤。

秋季,连霪雨50余日,间有暴雨、山洪暴发,冲毁土地1600亩,损失粮食2万公斤,倒塌房厦890间、窑洞648孔,淹没土地500亩,秋粮减产大半。

10月,中共栒邑县委根据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县开展土地改革、查田定产运动。

11月,栒邑县抗美援朝分会成立。

同月,栒邑县人民监察委员会成立。

同月,栒邑县人民政府发出“严防种鸦片烟并布置检查”的通告。

1951年

2月,栒邑县查田定产委员会成立。

4月,中国人民银行栒邑县支行成立。

5月,栒邑县工商业联合会成立,各镇设办事处。并对全县私营工商业进行登记。

6月,本县土改结束。全县2632农户,12235人,共分得土地17280亩,地主由人均占地15.09亩下降至2.82亩。贫农由人均占地2.92亩增加到3.15亩。

7月,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号召,本县县级机关工作人员共捐款1023万元(旧人民币)。

是年,栒邑县人民政府组织检查全县婚姻法执行情况。

是年,改县人民政府军事科为栒邑县人民武装部。

1952年

1月,县直单位普遍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接着,又在全县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开展反行贿受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材、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2月,栒邑县人民政府设建设科。

7月1日,本县干部待遇由供给制转为工资分制。

同月,为平衡农业税,合理负担,咸阳分区将本县每亩地粮食产量评定为0.6石(每石200公斤)。

9月22~26日,中国共产党栒邑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96名。会议总结了一年来党的各项工作,听取了代表对党的工作的意见。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栒邑县第一届委员会。白忠厚任书记。

10月,上级通知,本县公办教师同国家机关干部一样享受公费医疗。

是年,根据中央和省政府指示,本县在全县开展禁烟(鸦片)活动。经查,有100多户偷种罂粟30多亩。对贩卖鸦片的24名违法者进行了关押,并罚劳役117人。

是年,栒邑县人民政府给土地所有者填发土地证。

是年,成立中国粮食公司栒邑县支公司,后合并于县粮食局。

1953年

1月23日,经政务院批准,省政府决定撤销咸阳分区,本县改归宝鸡专署辖属。

同月,本县建立收音站。省上发给收音机1台,设1名收音员负责抄收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的记录新闻,供领导干部阅读。

3月29日,寒流侵袭本县,小麦受灾面积共26万亩,普遍减产三至四成,甚者达七、八成。

同月,本县县城和各区分别举行追悼大会,悼念苏联共产党总书记、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逝世。

夏季,本县大秋遭受粘虫侵袭,损失较重。同时,局部地区两次遭受雹灾。

8月,本县局部地区降暴雨,遭受严重水灾。

是年,本县镇压反革命运动全部结束,管制、关押、处决了一批反革命分子。

是年,本县互助合作组发展到4739个,参加农户占全县总农户的62%。

是年,本县进行建国后第一次人口普查,经查,当时全县共23774户,118896人。

1954年

1月20日,本县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在百子沟正义煤矿召开,选举产生本县第一届工会委员会。

7月21~24日,栒邑县首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80人。会议主要研究了农业税征收和粮食统购工作,选举了出席省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8~9月,本县3次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损失严重。

9月2日子时,本县大部地区骤降暴雨。8扑时降雨量92.5毫米,致山洪暴发。全县6个区,30个乡,84个村,589户受灾,淹死群众6名,倒塌房屋窑洞292间(孔),淹没秋田878亩。

9月15日,本县实行棉布统购统销,消费者凭证购布。

1955年

2月,国家在本县开始发行建设公债债券。

3月1日,按照国务院规定,本县开始发行和使用新人民币。新币1元抵旧币1万元。新币分1元、2元、5元、10元、1角、2角、5角、1分、2分、5分共10种。

4月,县人民政府改称栒邑县人民委员会。

7月,本县根据国务院命令,原来保留的工资分制改为工资制,废除工资分计算办法,改行货币工资。

8月,本县在县、区、乡干部和国营合作社企业内部,开展了以反对贪污、浪费为主要内容的增产节约运动

9月,中共栒邑县委财政贸易工作部成立。

同月,本县各小学按教育部的教育计划,开始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

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陕西省粮食厅也发行了陕西省通用粮票,本县遂对粮食供应实行票证管理。

是年,本县实行义务兵役制。

1956年

1月,本县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公私合营的工商企业7个,合作商店25个,合作小组43个。进行资金注册登记的77户。

同月,本县县城至转角的简易公路动工修建。

6月16日,本县11个乡、38个农业社,135个自然村遭受冰雹袭击。受灾农田面积14万多亩。

同月,栒邑县广播站成立。

同月,本县在全县教师中开始组织普通话语音学习会,在学生中推广普通话。

7月,成立栒邑县计划委员会、栒邑县商业局、栒邑县农林水牧局、栒邑县卫生科、栒邑县交通科。

8月,改中共栒邑县委秘书室为办公室,原秘书、副秘书随之改任办公室主任、副主任。

9月,栒邑县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

10月18日,陕西省工业厅通知,栒邑县正义煤矿与彬县新民煤矿合并,归彬县管理。

同月,栒邑县工业科成立。

同月,陕西省政府决定撤销宝鸡、渭南两个专区,本县由省直辖。

11月,本县在县城召开查禁烟毒动员大会,当场烧毁收缴的大烟30两,包装纸21两,对私种、吸食、贩卖大烟的人和事作了公开处理。

12月21日,中共栒邑县委机关报《栒邑报》创刊,为八开四版,每周一期。

是年,本县县城至彬县冯家坡公路动工修建。

是年,本县基本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县掀起升、并、扩社高潮,建立了156个高级生产合作社,93%的农户入社。

是年,本县完成对区乡组织机构的调整,将原来的8个区、56个乡简编为2个区(马栏区、土桥区)、23个乡。

是年,本县始建通往乡村的广播线路。

是年,正(宁)—铜(川)公路建成,经本县境内29公里。

是年,陕西省农林厅在本县马栏设立森林经营所。

是年,陕西省劳改局在本县马栏设立劳改农场,场部建筑面积16888平方米,有职工730余人,耕地3.3万亩,拖拉机22台,其它农具150余台(件),并设有小学、中学、医院等。

是年底,本县全部实现农业合作化,从此实行农民集体耕作和分配。

1957年

4月19日,西安首次发往栒邑的客运班车到达县城。23日,栒邑客运车代办站成立。

夏初,本县麦田黄锈病严重,普遍减产四成左右,无收3567亩。

7月,栒邑县人民委员会驻址由县城东街迁至中山街。

7~9月,本县土桥至石门的简易公路修成。

8月,中共栒邑县委成立整风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直机关首先开展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学习运动。

9月13日,本县马栏、石门山区发现反革命组织“豫鄂川陕救命军”约1000余人活动。省军区公安二团派出一个加强连赴马栏执行剿匪任务,逮捕了该组织主要分子鲁成仁、李苟娃等7人。嗣后,拍成电影《两颗铃》。

9月13日~10月11日,本县县级机关开展反右斗争,17人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12月1日,人民币金属币1分、2分、5分在本县发行。

1958年

1月,彬栒公路由土质路面改为三级沙石路面。全长44公里,路面宽6.5米到9.5米。

4月,本县第一座塘库工程——乔儿沟塘库建成。

6月起,本县陆续开办公共食堂,至11月底,共组建农村食堂849个,11万多人在食堂就餐。

7月10日开始,历时11个月,本县完成泰塔的修补工作。

同月,本县张洪到百子沟煤矿的专用公路建成。

同月,本县撤销土桥区级建制,原所管辖的石门、土桥、韩家、排厦乡由县直属管理。

8月26~29日,栒邑县第一届全民运动会在县城举行,参加的有工人、农民、解放军、学生共308人,进行了拳术、体操、摔跤、棋类等7个项目的比赛。

9月,栒邑中学始设高中班,成为全县第一所完全中学。

同月,成立栒邑县马栏林业中学。

10月,本县撤销区乡建制,全县实现农村人民公社化。将原来的23个乡合并为10个人民公社。

12月,本县苍儿沟水库主体工程告竣。

同月,成立中共栒邑县委初级党校,并设立栒邑县工业局。

同月,实行大县建制,本县并入彬县,本县辖境内置栒邑、土桥、职田3个公社。

是年,本县杏坡大队党支部书记王义元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是年底,栒邑县烈士陵园落成。

1959年

3月,崔家河水电站动工,是本县建立最早的水力发电站。

5月,停建栒邑石油厂,移交于彬县水泥石油厂。

5月26日~6月1日,中共彬县县委在土桥、栒邑、职田3个公社召开党员代表和社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025人。会议集中清算了经济问题上的帐外帐和干部的思想作风帐,选举了公社党委会及管理委员会、管区总支委员会及管区管理委员会。

7月,本县实行衡器改革,1市斤由16两改为10两。

8月,三(原)—宁(正宁)公路牛家屯庄到本县县城段动工修建。

是年,本县流行麻疹,幼儿染病30—40%,县人民委员会及时组派医疗队下乡防治,死亡极少。

是年,省农林厅将马栏森林经营所下放本县管理,改称栒邑县马桎林场。营林总面积144.9万亩,辖榆林子、上梁、金盆、关门、石底、杨家店6个营林区。

1960年

4月23日,本县湫坡头中学教师蒙景珍在炸药失火爆炸时,为保护学生脱险被烧伤,烧伤面积达90%,三度伤达68%。

5月,本县石门林场建成,场部建筑面积1932平方米,营林面积43.9万亩,下设6个营林区。

7月4日,本县职田突降特大暴雨,8小时降雨量达298毫米。其中,26分钟降雨107毫米,为关中地区所罕见。

11月2日,本县石门关发生以逃亡地主李振有、陈相敏等为首的反革命纠合暴乱事件,抢去石门管理区步枪6支,子弹13发,打伤管区文书魏振西,武装封锁街道,举行武装暴动。后被群众夺回枪支,扭送公安机关,案犯陈相敏等7人落网。

1961年

3月,栒邑县亦工亦农养路队成立。

4月,本县县城至第界的公路修成。

6月15日~7月6日,本县持续22天连霪雨,农作物受灾4.6万亩。大秋绝产2138亩,倒塌房屋窑洞21间(孔)。

夏季,全县8个公社,59个生产大队遭受雹灾,大秋绝产2133亩。

8月,撤销彬县大县建制和栒邑地区工作委员会,恢复栒邑县建制。中共陕西省委和咸阳地委任命了临时中共栒邑县委及书记处成员。

9月,本县在原马栏、职田、湫坡头、底庙、太峪、郑家、张洪、城关、土桥、清塬等10个公社的基碲上,新设阳坡头、赤道、原底、排厦、韩家、石门、第界等7个公社的建制,至此全县共17个公社。

同月,栒邑县手工业管理局成立。

12月,本县将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改为以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是年,本县按照上级指示,重新给社员划分自留地,其数量占生产队土地总数的5~7%,允许社员自种粮食,以补口粮的不足。

是年,排厦公社马家河大队在胡洛沟口建成本县第一座人工养鱼池。

是年,栒邑县百货公司门市部在县城北街建成开业。

1962年

3月上伺~6月上旬,本县连旱102天,期间62天滴雨未下,夏秋粮严重减产。

8月,栒邑县统计局成立。

9月,撤销中共栒邑县委书记处,县委第一书记改称县委书记,书记处书记改称县委副书记。

10月,恢复中共栒邑县委农村工作部,增设统战部、物资局、林牧局、手工业联社。原农林水牧局改为农业局。

同月,本县对公办初级小学进行体制改革,实行由公办转民办、公民合办、民办公助三种形式。民办教师下放到生产队,实行工分加补贴。

是年,本县继续精减职工,压缩城镇人口,共精减职工404人,减少城镇人口381名。

是年,栒邑县自流人口收容遣送站成立。

1963年

1月,栒邑县手工业管理局更名栒邑县工业交通局。

同月,本县给烈士、现役军人家属悬挂“兕荣牌”。“光荣牌”系木质,长30公分、宽10公分。烈属用兰底白字写“光荣烈属”、军属用红底黑字写“革命军属”。给全县二等以上残废军人换发残废抚恤证。

4月,栒邑县物价委员会成立。

同月,栒邑县城关手工业联社(今木器厂前身)成立。

是年春,寒流侵袭本县,小麦受灾面积达19万亩。同时,金针虫、蚜虫又威胁小麦生长,麦田普遍减产二至三成。

9月,本县被陕西省列为水土保持重点县之一。

同月,三(原)—栒(邑)公路建成通车,全长110公里。

是年,本县县城和5大镇(土桥、张洪、太峪、职田、底庙)成立市场管理委员会。

1964年

4月13~15日,中共栒邑县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中心讨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问题。

6月30日,本县进行建国后第二次人口曾查。经查全县共29150户、154269人。

7月,栒邑县文教卫生局分设为文教局、卫生局。

8月29日,在黄河中游水土保持重点区第三次会议上,本县被列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

9月10日,因“栒”字生僻,经国务院批准,改“栒邑县”为“旬邑县”。

10月,本县韩家公社由韩家村迁址丈八寺村,改称丈八寺人民公社。

12月10~15日,本县第一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选举产生旬邑县贫下中农协会。

是年,本县遭受霜冻、冰雹和旱、涝等灾害,麦秋受灾面积共45万多亩,倒塌房屋、窑洞2651间(孔),受淹住宅1400间(孔),因灾死亡25人,伤29人,大家畜死39头。

是年,本县开展打击“资本主义尖子”活动,取缔私人油坊9处,染坊4处,食堂3处,轧花车7部,旅店25处和无证商贩26户。

1965年

5月,本县阳坡头公社由阳坡头村迁址后掌村,改称后掌人民公社。

是年夏、秋,本县6个公社、33个生产大队遭受雹灾,受灾面积3万余亩,绝产9千多亩。

8月,本县榆林子至彬县龙高的公路修通。

11月3日,本县汃惠南渠动工修建,次年建成通水。

1966年

4~8月,三(原)一宁(正宁)公路旬邑县城至底庙郭村段修成。

6月8日,中共旬邑县委“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成立。

7~12月,本县各中学停课“闹革命”,中学生(时称“红卫兵”)周游全国,进行“大串连”。

11月,小塔自来水工程建成,为本县自来水工程之始。

是年,旬邑县农机修造厂(今机械厂前身)筹建。

是年底,本县至铜川的公路彻底开通。

1967年

1月,本县成立印刷、出版、发行毛泽东著作领导小组。

2月,“旬邑县东方红统一指挥部”(以下简称“东方红”)和“旬邑县毛泽东思想联络站”(以下简称“联络站”)两大造反派组织先后成立。

同月,旬邑县水保站(今水厂前身)成立。

3月,本县造反派组织“联络站”夺了县委、县人民委员会的领导权。

8月,旬邑县东风建筑社(今建筑公司前身)成立。

是年秋、冬,本县“东方红”造反派指挥部占据泰塔,经常与“联络站”造反派发生武装冲突,致使泰塔门窗、楼梯均遭损坏,塔身多次遭受枪弹袭击。

12月,本县两派造反组织在湫坡头发生武斗,死2人。

是年,旬邑县印刷厂筹办开业。

1968年

3月,本县底庙人民公社改称东方红人民公社。

4月,本县丈八寺人民公社改称红卫人民公社。

7月5日,旬邑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接管了原县委、县人民委员会的党、政、财、文等一切权力。县“革委会”由55名委员组成,其中常委17名。“革委会”下设办事、政工、生产、政法等4个组。

5月中旬~8月中旬,本县连续高温、干旱103天,晚秋歉收。

8月,旬邑县毛泽东著作发行办公室成立。

12月,旬邑县农业工作站在太峪公社文家大队打成本县第一眼锅锥井。

1969年

1月,旬邑县红旗煤矿(今县黑沟煤矿)在苍儿沟开始筹建。

2月,本县成立“清理阶级队伍办公室”、“知识青年安置办公室”、“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

3月,地方国营旬邑县运输队成立,归县工交管理站领导。

同月,旬邑县百子沟煤矿筹建。

5月,旬邑县五·七煤矿(今县燕家河煤矿)筹建。

5~8月,本县各地遭受大风暴雨灾害,洪水泛滥,2.5万亩农田受灾。

6~7月,本县发生恶狼咬死、咬伤人畜事件多起。据不完全统计,被狼咬死大人、小孩7人,咬伤42人,伤害猪羊牲畜92头(只)。为此,全县开展了一场打狼运动。

10月,旬邑县农机修理制造厂成立。

1970年

春季,本县出现严重霜冻灾害,小麦受灾面积24.98万亩,普遍减产二至三成,其中3万多亩减产五成左右。夏、秋,局部地区又遭受雹灾。

3月,旬邑县糖厂开始筹建。

5月,旬邑县制药厂开始筹建。

7月22日9时,本县排厦公社戚家大队第四生产队发生大滑坡,滑坡长370米,宽140米,滑动土方150万立方米,造成50人死亡。

同月,旬邑县七里川水库工程破土动工。

10月14~22日,旬邑县革命委员会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县、社、大队主要负责人及部分生产小队干部共650人参加。主题是以山西省昔阳县为榜样,揭露矛盾,寻找学大寨方面的差距。

是年,旬邑县保护军婚领导小组成立。

1971年

1月,旬邑县水电局成立。

2月10~23日,中国共产党旬邑县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中共旬邑县第七届委员会,因“文革”中断5年的中共旬邑县委正式恢复。

6月,旬邑县砖厂在小塔村建成投产。

9月下旬,中共旬邑县委召开党员干部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林彪事件的有关重要文件。

11月25日,本县根据咸阳地区革命委员会通知,规定各集镇均以每月1、11、21日为统一的农村集市贸易日。

是年,本县17个公社普遍成立党委会。

是年,旬邑县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办公室成立。

1972年

4月18日,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李瑞山来本县检查、指导农田基本建设,至此,全县已掀起了农田基本建设高潮。

5~7月,本县县城街道铺成沥青路面。

夏初,在湫坡头公社西洼大队建成本县农村第一座小高抽人畜饮水站。

9月,赤道公社胡家沟抽水站动工修建。这是本县建立的第一座高扬程固定抽水站。

10月5日,中共咸阳地委批转了中共旬邑县委关于《领导亲自动手,逐项落实农村经济政策》的报告。

11月7~10日,中共咸阳地委在本县召开农田基本建设现场会议。参加的有各县县委书记、公社党委书记、重点大队党支部书记和地委直属各部门负责人,共507人。

1973年

2月22~27日,旬邑县革命委员会召开农业学大寨三级干部会议,到会1600多人,以“批林整风”为纲,总结交流经验,提出了学大寨的奋斗目标。

6月2~8日,中共旬邑县委召开批林整风会议,有914人参加,联系实际清查与林彪反党阴谋活动有牵连的人和事。

7月13日,本县降冰雹20分钟,大如核桃,小如杏仁,农作物减产五成以上。

8月,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李瑞山、省军区司令员黄经耀视察了本县职田公社的农田基本建设现场,对职田联片治理、发动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嗣后,在职田召开了全省农田基本建设现场会议,把职田公社树为全省农田基本建设的样板。

10月6日,中共咸阳地委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老区一般不要开展补定漏划地富成份的工作”的指示,对本县在“文革”中补订的15户地富成份的问题,决定重新复查,彻底纠正。

是年,本县旱、涝、虫、冰雹、霜冻诸灾并发,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6万多亩,麦、秋均严重减产。

1974年

2月26~30日,本县召开四级干部会议,中心议题是深入批林批孔,研究如何加快农业学大寨的步伐。

春季,本县遭受霜冻灾害,小麦普遍减产。

5月,本县桥沟、潭沟两座水库建成蓄水。

7月6日,本县遭受冰雹、暴雨、大风袭击,损失严重。19日,又遭冰雹袭击。

9月,三(原)—旬(邑)公路牛家屯庄至本县县城段油路铺筑竣工。

10月24日,中共咸阳地委批转中共旬邑县委开展秸秆还田沤肥活动的报告,要求各地以本县为榜样,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秸秆还田沤肥活动。

同月,旬邑县人民银行营业楼(今县工商银行现址)建成。

是年,撤销旬邑县革命委员会办事组、政工组,成立中共旬邑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

1975年

2月16~22日,本县召开四级干部会议,1917人参加。会议着重学习毛泽东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问题”的论述,总结几年来学大寨的经验,议定下一年大干快上的措施。

3月,本县七里川水库下闸蓄水,6月试渠灌溉。

5月,旬邑县化肥厂建成投产。

6月12日,本县七里川水库背水坡发生大滑坡。

7月28日,本县暴雨成灾,汃河堤溃决7公里,沿河400亩秋田受淹。

11月4日,中共陕西省委书记霍士廉、省委常委、二十一军副政委周茂芹,在中共咸阳地委书记马维藩的陪同下,来本县检查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贯彻情况。

是年,旬邑县文化馆在后掌乡西塬村宾草沟发掘出古象化石一具,生存年代距今约200~300万年。在此前后,本县还出犀牛、土鱼、剑齿虎、三趾马等古生物化石。依此推论,早在7000万年之前,本县曾属亚热带气候。

1976年

1月8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逝世,本县干部群众自发地以各种形式举行悼念活动。

2月,旬(邑)—转(角)公路全线铺成砂石路面。

4~11月,彬(县)—旬(邑)公路铺筑沥青路面竣工。

6月8日,中共咸阳地委转发中共旬邑县委关于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报告。据此报告,1~4月,中共旬邑县委常委每人平均劳动33.6天,县级部、局长劳动36.3天,公社干部67天,大队党支部书记78.2天。

6月29日下午4时,本县汃河川道及沿川两边塬区遭受冰雹袭击,降雹约20分钟。 10个公社,210个生产队受灾,受灾小麦、早秋及经济作物共90850亩,小麦减产五成左右。

7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逝世。本县各界群众以不同形式举行悼念活动。

7月16日晚9时40分,本县原底、张洪两个公社降雹雨,历时10分钟。32个大队的15000多亩早秋和经济作物遭受袭击,50%的早秋受损。

9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逝世。中旬,本县县直各单位、各公社设置毛泽东主席灵堂,全县干部群众分别到各灵堂敬献花圈,举行吊唁活动。县电影院设中心吊唁大厅,全县各地派代表前往吊唁。 18日下午3时,在县委大门前举行万人大会,和首都百万群众同时悼念毛泽东主席。

秋季,本县持续连霪雨115天,期间8月18~28日,不间断降雨11天,秋田减产,倒塌房屋、窑洞4866间(孔)。

10月23日,本县举行万人游行和集会,庆祝粉碎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等反革命集团的胜利。

是年,中共旬邑县委书记刘书润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

1977年

1月24~30日,本县召开四级干部会议,2005人参加。中心讨论部署一年内建成大寨县的问题。

春季,本县出现霜冻灾害,小麦普遍减产二至三成。夏季,局部地区多次出现冰雹,小麦、大秋受灾严重。

5月中旬,旬邑县造纸厂建成投产。

8月20日,中共陕西省委常委、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李尔重来本县视察农业生产情况。

9月27日,本县汃河治理工程动工修建。次年5月完工。

是年,成立旬邑县林业局、工业局、交通局、供销联社。

1978年

4月2日,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对反映旬邑县干部作风问题的人民群众来信作了批示。下旬,国家农林部、省、地三级调查组来旬调查。7月19日,中共中央发布[1978]42号文件,转发中共陕西省委《关于旬邑县少数干部强迫命令、违法乱纪问题的调查报告》。26日,中共陕西省委召开电话会议向全省各地、市、县传达了中央指示。9月25日,省、地派人来旬帮助中共旬邑县委进行整风。

5月26日,本县城关地区骤降大暴雨。27日,汃水流量264.8立方米/秒,冲毁河堤1180米。

5月26日,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命名旬邑县红旗(黑沟)煤矿为“大庆式企业”。

6月30日,本县局部地区遭受冰雹袭击。雹大如鸡蛋,小如杏核,并伴有6~7级大风,达两小时之久,造成严重损失。

同月,本县七里川水库配套工程完成。

7月,旬(邑)—底(庙)公路铺筑沥青路面工程竣工。

9月底,本县汃河河道改造工程告竣。

1979年

2月,成立中共旬邑县委农村工作部、旬邑县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国建设银行旬邑县支行、旬邑县燃料公司、旬邑县饮食服务公司、旬邑县种子公司。

4月,本县东方红人民公社和红卫人民公社分别恢复原底庙人民公社和丈八寺人民公社名称。

5月27~29日,旬邑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369人,选举产生旬邑县第七届革命委员会。

6月14日,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命名旬邑县印刷厂为“大庆式企业”。

7月31日晚11时,本县普降暴雨。持续至翌日晨5时,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汃河洪水流量达1440立方米/秒,部分农作物遭淹,公路下陷,洪水淹没窑洞、房厦748孔(间)。

9月,陕西省社队林场会议在长武县召开,本县排厦公社林场当会受奖。

10月始,国家陆续提高18种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平均提高24.8%。本县在提高销售价格的同时,每月给每个职工增发价格补贴5元。

12月起,本县持续干旱110天,麦田受损严重。

是年,本县获陕西省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奖。

1980年

1月15日,考古工作者对本县安仁村古瓷窑址进行了发掘,获得的文物有碗、碟、缸、瓶、壶、炉等,其时间为宋代至金、元之间。

同月,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旬邑县支行复设。

5月25日,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命名旬邑县胜利(百子)煤矿为“大庆式企业”。

9月29日,本县马栏、石门、第界、土桥、清塬等5个公社遭冰雹袭击。30日,马栏公社的转角、杨家店子两个大队亦遭雹灾。两次雹灾分别持续60、80分钟,雹粒密集,大似核桃,小如杏核。灾后三日,阴山仍有积雹。35个大队,35个生产队受灾,受灾面积共6497亩。

12月23日,经中共咸阳地委批准,本县的马栏、石门公社为林牧区域,从1981年起免除购粮任务,公粮交代金。

是年,本县马坊沟小流域被列为陕西省小流域治理重点项目。

1981年

1月8日,根据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关于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旬邑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撤销旬邑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旬邑县人民政府。

1月9日,旬邑县人民政府决定恢复全县各镇的传统集日。

同月,旬邑县经济委员会成立。

2月,旬邑县司法局成立。

3月,旬邑县档案局成立。

6月,撤销本县贫协机构。

10月,中共旬邑县委办公大楼竣工。

12月,旬邑县造纸厂改造扩建,设计能力为日产2.5吨。

是年,本县各地分别遭受旱、涝、冰雹、霜冻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共21.7万亩。

是年,本县全面落实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1982年

1月12日,本县对134处水利工程实行各种形式的管理承包责任制。咸阳地区总结其经验,在全地区推广。

2月2~11日,本县召开三级干部会议,665人参加。主要讨论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

同月,旬邑县农业委员会成立,与中共旬邑县委农工部合署办公。同时成立旬邑县多种经营办公室。

4月,撤销旬邑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5月,中共旬邑县委政法委员会成立。

同月,旬邑县自来水厂建成。

同月下旬,本县马栏、石门林场有12.4万亩油松林发生散斑病、枝枯病和蠹虫,致使大面积油松林枯死,这次病虫害蔓延快,危害面积大,前所未有。

7月1日,本县进行建国后第三次人口普查工作,经查全县共41582户(含机关、厂矿和单位,实际家庭户41075户),总人口为206965人。

同月,成立旬邑县地方志办公室。

10月,县旧剧院迁建于太村镇。

11月,中共旬邑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成立。

是年,本县建成电视接收塔。

是年,本县局部地区遭受暴雨、冰雹灾害,重灾9个公社,34个大队,倒塌房厦12间、窑洞132孔,淹没窑洞134孔、农作物受灾面积数万亩。

是年,本县玉米黑丝病严重,县农科所农艺师姜智悌带领技术人员积极防治,受到省级奖励。

1983年

3月,旬邑县税务局成立。

4月,中共旬邑县委统一战线工作部成立。

同月,经旬邑县人民政府研究,报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对本县太峪人民公社及太峪公社刘家等10个重名大队更名,并对县城11条主要街道、路巷和2个新村命名。

5月28日,旬邑县首届个体劳动者代表会召开。

夏季,本县粘虫遍野,大秋普遍受灾,绝产10万余亩。秋季又遭霪雨涝灾。

9月13日,旬邑县工商局查获县制药厂、木器厂、后掌制药厂假商标320万份。

10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咸阳地区改为咸阳市。本县归咸阳市辖属。

12月1日,国家取消凭布票购买棉布的规定,棉布畅开供应,本县依照执行。

是年,经国家农牧渔业部和省畜牧局勘察,确定在本县土桥镇镇头村建万亩人工草场。

1984年

2月21日,旬邑县三级干部会议召开,594人参加,主要讨论进一步发展农村商品生产问题。

2月底,旬邑县县级机构改革结束,县人民政府办事机构由原来的32个委办局精减为21个,委办局领导由61人精减为49人。改革后的部门领导平均年龄为47岁,比原来下降了5.1岁,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到65.3%,比原来上升37.5%。

3月,旬邑县物资局成立。

同月,将旬邑县妇幼保健站和城关医院合并为旬邑县妇幼保健医院。

同月,旬邑革命暴动纪念馆动工修建。

同月,旬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

4月8日,改旬邑县唐家阶级教育展览馆为旬邑县唐家庄园博物馆。成立旬邑县化石、瓷器博物馆,隶属县文教局。

5月,旬邑县乡镇企业管理局成立。

同月,本县杏坡小流域被列为陕西省重点小流域治理项目。遂开始实施。

6月上旬,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本县为烤烟生产基地县。 15日旬邑县烤烟生产办公室成立。

同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旬邑县城关人民公社改为镇建制,其它公社改为乡建制,其行政区域不变。

7月,本县各地分别遭到涝灾和暴雨袭击,受灾农作物29万亩,减产一至二成。

8月,旬邑县农村抽样调查队成立。

同月,旬邑县计划生育委员会成立。

9月,为使上下业务对口,本县将原农业机械管理监理站分设为旬邑县农机安全监理站和旬邑县农业机械管理站,实行两个牌子,一套人马。

10月,改旬邑县干休所为中共旬邑县委老干部工作局。

同月,中共旬邑县委信访办公室成立。

同月,本县县城汃河堤环城公路上西溪桥、宋家沟桥、南沟桥同时竣工通车。

是年,本县获陕西省集资办学先进集体。

是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旬邑县太村、职田、土桥、张洪等4个乡改为镇建制,其行政区域不变。

是年,本县汃河堤岸治理工程完成全长3.5公里,河堤面宽由5米加至10米,移动土方6万多立方米。

1985年

4月始,旬邑县城建局组织专人,对县城和4大镇的房屋进行了全面普查,至年底结束。

5月,本县百子沟、燕家河、黑沟3条煤矿专用公路升等改造工程动工。

7月,本县马栏、金盆一带遭受严重雹灾,农作物损失严重。

8月13日,本县城关镇东关村红土坡发生大面积滑坡,动土44万多立方米。

11月,本县电视地面接收站筹建,次年投入使用。

是年,旬邑县农科所农艺师姜智悌培育出优良小麦品种秦麦10号(又称175),受到省、市奖励,此品种后在全县大面积种植,并推广到省内外。

是年,本县试制成沙棘原汁产品,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

是年,本县将信访办公室改为信访局,同属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共同领导,编入县委序列,日常工作由县委办公室管理。

1986年

3月,本县科协被评为全省先进科协。

5~10月,本县县城到清塬、职田至后掌的铺筑沥青路面工程完成。

8月,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城关西沟发掘出古植物化石500多公斤,其中有松树化石一根,残长400厘米,直径30厘米;柏树化石一根,残长250厘米,直径43厘米;蕨类植物化石3根,残长40~80厘米。

是年,本县国家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并出席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

是年,本县各地遭受雹灾、霜冻、水灾,因灾死亡7人,毁房850间,损坏房屋1280间,麦秋受灾面积20多万亩,减产一至二成。

1987年

10月,本县小学教师宁淑良(女)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并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前往北京出席这次大会。

是年,本县获全国工业普查金杯奖。

是年,本县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1986年度烤烟生产先进县。

是年,本县东风沟流域被列为陕西省重点小流域治理项目。

1988年

5月9日,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在本县县城隆重举行纪念渭华起义60周年大会及旬邑革命暴动纪念碑落成典礼。参加会议的各界代表500多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汪锋,中顾委委员高克林、张策、王世泰,全国政协委员于占彪,中共陕西省委、省顾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和省军区负责人牟玲生、白文华、朱平、何承华、孙达人、李经伦、李敬学以及西安市和渭南地区的领导人出席了大会,当年参加过渭华起义的代表和部分烈士家属参加了纪念会。

8月,西北烟草协会农业委员会组织22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37位专家、教授,在本县召开了优质烟叶生产研讨会。

同月,本县被列为全国接受世界妇女儿童基金会兴建人饮改水工程重点县之一。

8月9日~9月13日,咸阳市文物普查队四个分队完成了本县17个乡镇的文物普查任务,共普查出801处(件)文物,其中有古遗址122处,古墓葬12处,石窟寺18处(群),古建筑26处,石刻602处(件),近、现代代表建筑2处,其它文物12处。同时,还在寺沟石窟壁画上发现了明、清时期6条灾异记录。

12月下旬,本县降了一场冻雨,持续20多天,直径14公分以上的树枝被压成弓形,14公分以下的树枝被折断;不少广播电话线路被压断,造成广播讯号和电话传呼中断达10多个小时。

是年,本县获陕西省烟叶生产先进单位。

是年,旬邑县留石村煤矿、旬邑县火力联网发电厂筹建工作和旬邑县造纸厂扩建工程同时开始。

1989年

3月,旬邑县唐家庄园博物馆更名旬邑县唐家民俗博物馆。

5月,旬邑县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成立。

8月9日,陕西省农牧厅组织全省5个地市,21个县的农牧局长、农技推广站站长在本县召开地膜玉米现场会,研讨渭北发展玉米生产的途径和措施。

8月24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人口基金会和国家卫生部、陕西省卫生厅派员来旬,分别为本县合作发展妇幼保健提供5万元和50万元人民币援助。合作项目以降低婴儿死亡率、发病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为主,共15项。

同月,本县开展“扫黄”工作。全县共查禁各类非法出版物56册,收缴黄色录像带18盒,取缔非法书报摊点2个,对16人进行了经济和治安处罚。

同月,旬邑县煤炭工业局和旬邑县财税大检查办公室贼立。

9月,旬邑县教育委员会成立。

10月,旬邑县工交财贸部成立。

同月,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第三次理论研讨会在本县县城召开,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教授、业余研究工作者和党政领导80多人参加会议。本县有3篇论文获奖。

11月,本县开展“土地警钟日”(11月1日)和“土地管理宣传月”活动。

同月,中共旬邑县委、旬邑县人民政府抽调106名干部赴各乡镇进行民主评议党员和计划生育“六清两落实”工作。

是年,本县分别获全国和陕西省烟叶生产收购先进单位。

1990年

1月,旬邑县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办法》开始实施。

3月,本县县城翠屏市场动工修建。

同月,旬邑县马栏油田筹建指挥部成立。

4月,本县被国家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全国爱国卫生先进示范县。

5月19日,本县原底乡办煤矿发生山体滑塌事故,死亡7人,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

同月,本县防洪指挥部成立。

6月,本县全民企业实行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制度。

7月1日,本县进行第四次人口普查。经普查,全县有户数51777户,总人口236899人。

8月,本县国营工商企业签订第二轮承包经营合同。

9月,经陕西省苹果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检查验收,综合评定本县为“陕西省首家优质苹果基地达标县”。

10月15日,本县县城汃河堤环城公路开通运行。

同月,旬邑县马栏油田开发筹建。

12月,本县乡镇道路实现砂石化。

是年,本县获陕西省烟叶生产先进县称号。

1991年

1月,中国农业银行旬邑县支行储蓄存款超5000万元,农村人均储蓄225元,名列本县各银行之首。

同月,旬邑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成立。

3月,本县塬区5个乡镇94个行政村被国家农牧渔业部列入首批渭北旱原农业综合开发区。

同月,中共旬邑县委决定对1990年以前连续任职20年以上现已离职的和今后任职满20年以上的农村党支部书记,每年发绔生活补贴300元,直至逝世。

同月,旬邑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在近几年实施农业“104”、“108”绿色工程的决议。“104”工程:抓好10万亩小麦和4万亩地膜玉米高产开发,保证全县粮食总产达到8万吨以上。“108”工程:种好8万亩烤烟,抓好4万亩苹果生产,加快4万亩杂果和2万亩花椒基地建设。

4月,旬邑县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成立。

5月,旬邑县百子煤矿被省政府和省煤炭厅分别命名为“省级先进企业”和“质量标准化矿井”。

同月,本县张洪邮电所乡邮员第五彦荣被邮电部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李瑞环等亲切会见。

同月,旬邑县残疾人联合会成立。25日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首届残联理事会,全县职工为残疾人捐款10.8万余元。

6月,旬邑县行政复议委员会、旬邑县农科教统筹委员会成立。

6月22日,中共旬邑县委、旬邑县人民政府召开《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动员大会。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职工共捐款49.6万元。决定在“九五”期间给14所初中每个学校新建一幢教学楼或师生宿舍楼,建筑面积23081平方米,使本县初中校舍建设“十年保先进,二十年不落后”。

7月14日,本县张洪、原底、职田等3个乡镇的10个村遭受冰雹袭击,持续时间15分钟,最大的雹块直径1.5厘米,受灾地区经济损失715.7万元。

8月15、17日,本县原底、清塬、赤道、湫坡头、职田等5个乡镇的16个村遭受大风、大雨和冰雹袭击,持续时间1个多小时,粮食作物受灾面积达4465亩,经济作物受灾面积8566亩,共造成经济损失269.5万元。

8月,旬邑县磷肥厂生产的磷肥经咸阳市质量监督检验所统检,质量优于部颁标准,产品当年销售2742.5吨。

9月16日,旬邑县人民政府设立驻北京、广州、西安办事处。

10月,旬邑县人民政府作出发展多种经营的十条规定。鼓励干部职工兴办、领办农林牧渔场,承包荒山荒坡造林50年不变,承包塬面耕地建果园20年不变。

同月,本县县城翠屏市场售货大棚建成竣工,通过验收。

11月,本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同月,旬邑县古豳保健品厂生产的“皇龙玉垫”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科学和平周科技之光成果展览会上荣获“金奖”、“贡献奖”、“大会指定礼品荣誉奖”。

12月23日,耀县、旬邑两县在铜川举行第一次勘界工作协商会。

同月,旬邑县制药厂生产的黄芪酒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优质保健产品评选会上获银质奖。

是年,本县被省政府确定为陕西省第一个优质苹果基地县,时县内种植苹果55948.5亩,产量6647吨,产值196.46万元;所产苹果好果率91.7%,其中红富士、乔纳金、王林等6个品种被评为优质苹果,获奖品种名列全省第一。

1992年

1月20日~2月20日,本县举行首届“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

2月,旬邑县果业局、文化局、对外经济贸易局、教育督导室成立。

3月,中共旬邑县委、旬邑县人民政府召开破“三铁”(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大会,成立领导小组。

4月,经省市有关部门批准,旬邑县糖厂更名为国营陕西咸阳市糖厂。

5月28日,省计委主持召开有省水利厅,铜川、咸阳两市的计划、水利部门,桃曲坡水库管理局,旬邑县人民政府共同参加的马栏河引水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议。为解决本县人畜饮水困难,省计委用“以工代赈”资金安排职田塬区人饮工程。

6月,中共旬邑县委、旬邑县人民政府制定党政群机关干部实施分流制的意见。即机关30%人员下基层,到乡、村两级挂职和任职锻炼,领办、兴办乡村企业和绿色企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20%人员帮助企业搞引进和推销,50%人员留机关,完成单位的工作任务。

7月,本县抽调党政机关100名工作人员组成以黄芪酒为主的地方产品推销队伍。

8月,旬邑县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成立。

9月,旬邑县职田人饮工程指挥部、旬邑县杂果办公室成立。

10月,旬邑县烟叶复烤厂建成投入生产。年复烤烟叶15万担。

1993年

1月1日始,本县除石门、第界两个山区乡以外,其余各乡镇实施县乡两级财政“分灶吃饭”。对乡镇财政实行“定收定支、收支挂钩、定额上解(或定额补贴)、超收分成(部分乡超收全留)、节支留用、短收超支不补、一定一年”的管理体制。

3月,全国中学生初中物理知识竞赛中,本县土桥中学安丽、原底中学田建德分别获得一、二等奖,湫坡头中学周亚军、原底中学朱振锋、李小龙获三等奖。土桥中学物理教师王杰祥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奖”。

4月,中共旬邑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与旬邑县监察局合署办公。

5月,本县抽调百名县级机关干部领办乡镇企业。

6月,旬邑县百货公司因经营状况不佳,连年亏损,业不抵债,县人民政府决定停业。

7月27日,本县遭受狂风、暴雨和冰雹袭击,持续30多分钟,降雨量20多毫米,风速达19米/秒,风力高达8级,冰雹大者如核桃,小者如豆粒。此次雹灾涉及全县10个乡镇62个村,受灾农作物68400亩,11间房屋倒塌,6户群众的窑洞滑塌,塌死1名13岁儿童,1000余棵树木被吹折,40多根电杆被吹倒,共造成经济损失4500多万元。

7月31日,本县再次遭受狂风、暴雨和冰雹袭击。持续30多分钟,风速达16米/秒,风力达到6级,雹粒直径达14毫米,且密度很大。此次雹灾涉及湫坡头、太村、职田等3个乡镇23个村,农作物受灾面积30860亩,共造成经济损失1014.5万元。

8月7日,本县第三次遭受狂风、暴雨和冰雹袭击。持续时间30多分钟,降雨量22毫米,风速达19米/秒,风力达到8级左右,降雹10多分钟,冰粒直径达15~20毫米,且密度大。此次雹灾涉及全县7个乡镇53个村,土桥、排厦、清塬、太村等4个乡镇为重灾区。全县受灾农作物48693亩,1000多棵树木、100根电杆被吹毁,15孔窑洞倒塌,共造成经济损失1203万元。

10月10~13日,本县首届苹果艺术节在县城举行。新加坡、泰国和国内26个省市的386名客商参加会议,与14个主产乡镇的1000多名果农进行洽谈,签订苹果销售合同163份,成交量14950吨,并达成17050多吨的苹果销售意向。

是年,由德国政府无偿援助的中德合作旬邑县造林项目开始运行。该项目涉及本县后掌、职田、太村、城关、第界5个乡镇和石门林场等6个造林单位,9个造林小区。执行年限为5年,即自1993年开始至1998年底完成,总投资862万余元,其中德国直接投资532万余元。

1994年

1月29~2月4日,本县县城举办立集物资交流会,确定从1993年农历腊月起,县城逢农历每月二、五、八、十为集日。

3月1日始,根据国家规定,本县县级国家机关统一实行每天8小时,每周44小时工作制度。

4月下旬~6月下旬,本县持续干旱,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沟道泉水断流,大部分地区人畜饮水极为困难。据5月30日测定,麦田土壤含水量20~40厘米的仅有8.8%,坡嘴地约1万亩小麦大面积青干,减产均四至五成。7万亩烤烟死苗率达25%以上,4万亩苹果因水份匮缺严重落果,新裁果园10%干枯死亡。

5月25~28日,陕西省贫困县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现场会在本县召开,全省10个地市教育局长,20个贫困县的主管县长及部门负责人100多人参加了会议,副省长姜信真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对本县在普九义务教育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

6月23日,本县湫坡头、职田、太村、后掌4个乡镇42个村遭受大风、暴雨、冰雹袭击,持续10~15分种,降雨量16毫米,受灾农作物面积5.14万亩,造成粮食减产47万公斤,经济损失428万元。

6月25日,本县7个乡镇36个村再次遭受大风、冰雹袭击。东河、白虎峪等16个村受灾惨重,路旁树木被大风吹折。

7月19日,本县土桥、清塬的2个乡镇5个村第三次遭到暴雨冰雹袭击,持续30分钟,大秋作物受灾面积4886亩,造成经济损失88.4万元。土桥东尧村6户群众住宅被水淹没。

8月5日,本县底庙、原底、赤道3个乡镇共25个村遭受特大风暴袭击,狂风暴雨伴随冰雹,雹状异常,有核桃大之冰球,有状如书本的冰块,有7厘米长的冰柱,持续15分钟,使大秋作物遭受毁灭性打击,受灾面积达3.27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0万元。

8月,中共旬邑县委、旬邑县人民政府发布《旬邑县公开拍卖集体“四荒地”使用权办法(试行)》。即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法律规定,在坚持所有制的前提下,按照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原则,有偿出让“四荒地”(荒山、荒坡、荒沟、荒滩地)使用权。拍卖后的经营期限为50~70年不变。

9月1日,旬邑县制药厂与西安麦迪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经济联合体。该厂除针剂两个车间外,其片剂、冲剂、口服液、胶囊等4个车间及酒类生产流程并入麦迪森公司,产品均在麦迪森公司注册。

9月9日,本县召开第七次工商各界代表会议,通过选举产生了旬邑县第七届工商联合会,从此恢复了中断达28年的工商联组织。

9月14日,原旬邑县税务局分设,成立旬邑县国家税务局、旬邑县地方税务局。

10月,本县华旬沙棘饮料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华旬牌”沙棘油口服液在北京林产品博览会上获“全国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银奖”。

12月5日,本县消费者协会成立。

同月,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本县对行政机关公务员进行培训,开始推行公务员过渡工作。

是年,在全国水果评优会上,本县选送的4个苹果品种全部获奖,获奖数在全国各县区中位居第二,其中乔纳金被评为全国第一,首红被评为全国第二。

1995年

1月14日,本县撤销原留石村煤矿筹建处,正式成立旬邑县留石村煤矿。

5月26日,本县召开县级机关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县级机构改革工作全面展开。7月底结束。

同月,本县有线电视安装就绪,试播成功。有线电视台可收视12套节目,覆盖东西4.1公里,南北1.1公里,入网户可达4500户。

6月14日,本县县级机关机构撤并工作结束。撤并后,县级党政机关工作机构由原来的74个精减为62个,并将撤并机构原承担的19项工作职能归并到相应的有关部门。

8月20日零时,本县数字程控电话网络正式接通,覆盖县城城区及土桥、张洪、职田等区域,入户电话2600门。

9月1日,经陕西省教委批准,本县职业教育中心始设中专部、幼师专业1个,招两班,学生100名,学制3年。

9月8日,旬邑县百子煤矿发生一起井下一氧化碳中毒特大事故,死亡15人,重伤2人。

10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本县的苹果共获奖牌7枚,其中金奖6枚,银奖1枚,名列全国第四。

12月5~6日,本县城乡广泛开展第三次“全国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日活动”。

是年,本县遭受特大干旱灾害,1~7月份,降水量比历年同期减少80毫米,偏少7成以上,是本县有气象资料25年来同期降水量最少的一年,境内多数沟道泉水干涸,汃河、店子河、姜家河等3条主要河流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断流现象。此次旱灾,全县农业生产损失惨重,粮食减产5万吨以上,经济作物减收7720多万元。

1996年

1月8日,陕西师范大学与本县协议共建“旬邑县1996~2000年教育发展工程”,县人民政府成立领导小组。

1月27日,旬邑县人民政府发出《关于筹建旬邑县实验小学有关问题的通知》。

5月1日,旬邑县人民政府决定,从本月起,在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实行星期五卫生清洁日制度。

5月25日,本县职田、后掌、湫坡头、太村、赤道、张洪、原底、城关、清塬、土桥、第界等11个乡镇遭受特大暴风雨和冰雹袭击,冰雹直径20~30毫米,伴随6级以上大风,屋顶、地面降雹厚度达10厘米,墙根、屋檐下厚度可达50厘米,为60年来所罕见之雹灾。

7月11、12、18、21、25等日,本县先后5次遭受特大暴雨和冰雹袭击,共涉及全县14个乡镇,其中6个乡镇被连续4次重创,最大的冰雹直径超过50毫米,重灾区的树木叶片全部被打光,树枝打断,苹果枝、苹果被打落。以18日为最,文家川、八王庄、刘家庄、店子河上的4座桥梁被洪水冲毁。

9月15日,本县后掌、职田、湫坡头、底庙、太村等5个乡镇再次遭受特大暴风雨和冰雹袭击,冰雹直径30毫米以上,农作物、树木受损惨不忍睹,其中56个重灾村树干被打断。至此,是年本县先后7次遭受雹灾,累计直接经济损失8158万元。

10月1日,旬邑县人民政府发出通告,从1997年1月1日起,在公众交易活动中,一律禁止使用杆秤,实行双度盘秤、台案秤和电子秤。

同月,在第三届中国杨陵农业科技博览会上,本县的红富士、乔纳金、秦冠苹果和县糖厂生产的果蔬脆片,全部荣获后稷金像奖。

作者:旬邑县地方志  创建时间:2023-11-21 15:50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07 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