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的县治,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元和十二年(817)移县于陇堡下旧城。初,大历中吐蕃焚县城,移堡上,后人民不便,为邠帅郭钊所请,复移下之。”乾隆《三水县志》记载:“旧日县志:职田镇唐时以为县,至宪宗时复移旧治”。按《太平寰宇记》记载,原县治在“陇堡下旧城”,因大历中吐蕃所焚,“移堡上”;后因不便,于元和十二年又移回“陇堡下旧城”(“复移下之”)。这就是说县治由堡下移到堡上,又由堡上移到堡下。按乾隆版县志记载,职田镇唐时为县,到“宪宗时复移旧治”。即元和(宪宗的年号)十二年县治又移回堡下旧城。《太平寰宇记》与乾隆版县志在县治移回这一点上是一致的。问题是《太平寰宇记》说“大历中……移堡上”,乾隆版县志载“职田镇唐时以为县”,却不一致。职田镇唐时为县,是唐的什么时间为县?按乾隆版县志的“复移旧治”来看,不是唐初。从唐初的县治,迁往职田镇,再从职田镇迁回原治,才能叫“复移旧治”。即唐初以后才把县治迁往职田镇。哪年迁往?康熙《三水县志》记载:“代宗元年,吐蕃焚略,移县治于职田镇”。《太平寰宇记》的“大历中……移堡上”也指明了县治迁出年代。《陕西地理沿革》也有“唐广德元年(763)移县东北30里职田镇”的记载。这“代宗元年”、“大历中”、“广德元年”三者时间很接近。“广德”“大历”都是代宗的年号,从代宗元年到广德再到大历,前后总共十几年,县治迁出时间就在这几年中。县治迁出、迁回时间各著记载基本一致:

    记载著作 迁出时间 迁回时间

    《太平寰宇记》 大历中 元和十二年

    《陕西地理沿革》 广德元年 元和四年

    康熙《三水县志》 代宗元年 元和四年

    乾隆《三水县志》 无记载 宪宗时迁出、迁回时间基本一致,县治也应一致,但似乎很有差异:

    记载著作 原县治 所迁县治

    《太平寰宇记》 陇堡下旧城 堡 上

    《陕西地理沿革》 陇川堡旧治 职田镇

    康熙《三水县志》 古治(无地名) 职田镇

    乾隆《三水县志》 旧治(无地名) 职田镇

    “陇堡下旧城”、“陇川堡旧治”与“古治”、“旧治”,“堡上”与“职田镇”实是同地。康熙《三水县志》记载的“吐蕃焚略,移县治于职田镇”,堡上既为职田镇,堡下就不是陇川堡本地,而应是县川。“复移下之”,就是又移回县川旧城。县川旧城,确址别无他处,就是隋大业初移治的今旬邑县城东的红土坡之下。康熙《三水县志》等记载的无地名的“古治”、“旧治”,也当指此处。

    唐代的三水县治,先承隋治,在今红土坡之下,至代宗时因城被焚移治职田镇,宪宗时(元和十二年或元和四年)又从职田镇移回今红土坡之下。

作者:旬邑县地方志  创建时间:2023-11-27 10:53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07 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