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的地貌可分为以下类型:

    Ⅰ山地

    Ⅰ1土石中低山

    Ⅰ2黄土低山

    Ⅱ黄土高原

    Ⅱ1黄土塬

    Ⅱ2黄土残塬

    Ⅱ3黄土梁峁丘陵

    Ⅲ河谷平原

    各类地貌的基本特征如下:

    一、土石中低山(Ⅰ1)

    盘踞在县东北部的马栏、石门山是本县地貌的第一阶梯。山中超过1700米的峰岭有13个,多分布在边境处,著名的峰岭有石门山、老爷岭(1637米)、贯草梁(1672.2米)、长蛇岭(1721.6米)、坪荣沟(1734米)、方坡(1703米)、洪山寺梁(1846米)等。山地构造上为南北向的褶曲带,岩性以三叠、白垩纪的砂页岩和泥质砾岩为主,山坡上有厚度不等的黄土覆盖。岩石剥蚀风化强烈,流水侵蚀活跃,河沟发育。山顶呈浑圆锥状,山体平缓,为平山脊或园水脊。山坡以凸形坡为主,上部坡度小,约20°左右,中下部坡度大,可达45°以上,底部以7°~9°倾入原底。山内沟谷,底部窄狭,多呈“V”字型。这里是次生林主要分布地,植被覆盖度高,水土流失轻微。

    二、黄土低山(Ⅰ2)

    黄土低山分布在北中部的后掌—杨家胡同,呈东北~西南向狭长带状,海拔1000~1600米,相对高差200~400米。山体基岩为三叠、白垩纪的沙岩、页岩和砾岩,上部被黄土覆盖,厚度十多米到百米不等,以“黄土戴帽的石质山”为基本特征。山岭起伏舒缓,山顶浑园,地貌呈梁峁状,间有黄土台,坡度15°~30°。这里属浅山,为人工割草、砍柴之地,自然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沟谷切入基岩,谷型多呈“V”型,谷坡陡峻,物理风化强烈,重力作用活跃,多崩塌。

    三、黄土塬(Ⅱ1)

    黄土塬塬面范围较大、完整,坡度平缓,一般小于2度,但塬周沟壑多,周边破碎。这类地貌系张洪—职田塬。

    张洪—职田塬又称中塬,面积138.6平方公里,塬面最宽处10公里,最窄处3公里,上下长约35公里,海拔1000~1400米,塬面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比降0.5~1%,塬面以小于3°的缓坡向泾河倾斜。基岩为第三系红土,上覆深厚黄土。塬面发育有“金子坳”、“海子坳”等小型洼地。塬边沟壑密布,沟壑密度1.19公里/平方公里,多为“V”型谷,切穿黄土嵌入基岩。地下水位埋深21.8~39.2米,含水层从塬面中心到周边由厚变薄,水位埋深由浅变深。塬区土壤侵蚀严重,侵蚀模数4231吨/平方公里·年。

    四、黄土残塬(Ⅱ2)

    黄土残塬的塬面积较小,塬周沟壑纵横,地形更为破碎,纵横坡度比黄土塬大,塬面有起伏,形状千姿百态,但总有较为平坦的塬心。此类地貌多在河流短小密集的区域出现。

    这类地貌包括底庙塬、湫坡头塬、清塬塬和排厦—土桥塬等。

    底庙塬与彬县北极塬相接,塬北有四郎河,南有支党河,两河及其支流、支沟把塬面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四块,自东北—西南依次排列,各呈不规则的菱形状。塬块之间最宽处有1公里,窄者仅400米。整个塬长8.5公里,塬面海拔高度1240~1280米,平均比降0.5%。

    湫坡头塬,南与彬县新民塬相接,北端则与职田塬相连。塬北有支党河,其南是梁渠沟(百子沟上游)。塬体大致呈东北—西南向延伸,但不规则,长约8公里,宽窄变化大,最宽处3公里,窄处100~200米,以甘家店村到湫坡头处塬面较大。塬面海拔1240~1340米,平均坡降1.3%。

    清塬塬。呈不规则长条形,海拔1260~1360米,比降1.7%,塬面起伏,宽处3公里,窄处300米左右。塬北有蚂蚁沟,塬南有苍儿沟,受其支沟的侵蚀塬块破碎。

    排厦—土桥塬。该塬在上部连为一起,下部被苍儿沟、桑沟、金沟、姜家河等河流切割成瓣状。塬面海拔1200~1400米,最宽处约5公里,坡降上陡下缓,平均为2%。

    上述四个残塬,形似塬梁。塬面上发育有浅沟和切沟,多与村庄道路相接,下接冲沟沟头。塬的下部受沟谷侵蚀,表面起伏更大。塬边沟壑犬牙交错,一些沟谷相向蚕食塬体,形成“崾岘”,崩塌、滑坡、泻溜发育,塬周梁、嘴、沟、畔密布。沟壑密度1.5~2.56公里/平方公里,侵蚀模数3000~4500吨/平方公里·年,水土流失严重。

    五、黄土梁峁丘陵(Ⅱ3)

    黄土梁峁丘陵主要集中分布在山地向黄土塬区的过渡地带,海拔高度1000~1600米左右。地表不很破碎,呈倾斜梁状,间有塔峁,表面起伏明显,呈现出阶梯状的分水岭和浅分水鞍。由于沟谷相对侵蚀,有“崾岘”。纵向坡度5~7度,横向有较明显的垄起,与沟谷分界明显。梁峁多呈“圪垯”状,向四面倾斜,以凸形坡为主,面部6~15度,与沟坡界线不明,在支沟相对侵蚀的部位,有分水岭和分水斜背。这里水土流失也较严重,地下水埋藏条件差。

    六、河谷平原(Ⅲ)

    河谷平原指河流川地、滩地和阶地,主要分布在三水河、支党河、四郎河以及较大支流的下游。三水河发源于马栏山地,流经土石山区和黄土高原,河谷狭窄,仅在转角和纸坊—陈家河段,谷地比较开阔,淤积岸形成大小不等的河漫滩,滩面平坦。组成物质上部为次生黄土,下部为冲淤积沙砾石、砂卵石和沙层。由于河谷平原区地面平整,地下水埋藏浅,有一定土层,现多开垦为农田。

    以上均系黄土高原的正地形,而黄土高原区还有负地形,这就是切入黄土内的冲沟、干沟和河沟,即指黄土分布区的千沟万壑。依其河谷侵蚀程度从形态上分为:

    1.“V”型沟谷:为现代冲沟,是伸向黄土塬的第一级沟谷,分布在塬边。此沟全部发育在黄土中,数量极多,其特点主要为全沟谷断面呈“V”字型,沟床线短而直,多跌水陷穴,纵比降大,平均都在100‰以上,沟头常与村庄道路相连,呈楔形,有的沟头接溶洞,呈弧形。沟坡陡,滑塌、崩塌多,多见黄土柱、黄土洞等黄土喀斯特微地貌;沟底尖、无沟床,没有常流水,暴雨时侵蚀极为严重。

    2.“U型谷:为承袭谷,其前身为古老沟谷,后经黄土堆积成浅洼地,近代流水又沿此洼地切割而成。其地貌特点是谷底宽大,沟床线弯曲,呈“U”型或宽“V”型,有的已切入基岩,比降小,一般为15‰,有常流水,以侧蚀为主,重力侵蚀、溯源侵蚀不活跃。在曲流的凸岸,常有崩塌、滑塌,形成陡岸,凹岸有堆积,形成河漫滩。由于切入基岩,多有峡谷或跌水。

作者:旬邑县地方志  创建时间:2023-11-27 11:00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07 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