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貌形态上的相似为主要依据,本县分为土石山地地貌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地貌区。山地地貌区又可划分出一个副区,即低山丘陵沟壑副区,共两个地貌区和一个地貌副区。

    一、山地区

    为一土石山地,包括县东北部的马栏、石门山区,构造上归南北向的褶曲带,山势较高,山峰叠障,成为泾河与洛河的分水岭。岩性以三迭、白垩纪的砂页岩和泥质砾岩为主,山坡、低梁山有黄土覆盖。岩石风化剥蚀强烈,流水侵蚀活跃,河沟发育。山体由山峰、分水岭、斜梁和山坡等形态组成。山地坡度15°~35°,少数陡坡达45°。三水河及其支流发育于此山间,受流水侵蚀,沟谷纵横,沟壑密度1.23公里/平方公里,土壤侵蚀模数95~200吨/平方公里·年。本区地势高,气温低,但降水较多,土壤以褐土为主,土层薄。这里是全县最佳的林区。

    二、低山丘陵沟壑副区

    低山丘陵沟壑副区是山地向塬区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包括黄土低山、黄土丘陵及黄土梁峁等,所以地势起伏变化大,但海拔高度较低,为1200~1600米。该副区的基岩仍是三叠、白垩纪的砂页岩和泥质砾岩,但上覆几十米到近百米的黄土。各类型地貌的坡度都较缓,也有较平坦的平台。受流水侵蚀,沟壑多呈“V”字型,其密度达1.34公里/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稍高于山地区,侵蚀模数100~200吨/平方公里·年。受海拔高度和地理位置的影响,气温稍低,热量亦不充分,可是降水量却较充沛。土壤以黄土和褐土为主,土层较为深厚。植被多人工林和灌丛,覆盖度较高。这里受气温影响,不宜粮食作物生产,但有良好的植树造林条件。由于这里接近塬区,往往成为人们砍柴割草地,植被的保存有潜在危险。

    三、黄土高原沟壑区

    黄土高原沟壑区包括黄土塬、黄土残塬以及河谷平原三种地貌类型,但以前两类为主体。其范围指西南部的底庙塬、湫坡头塬、张洪—职田塬、排厦—土桥塬和清塬塬。该区古地貌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舒展,基岩为中生界砂页岩、泥质砾岩及第三系的红土,其上覆盖着深厚的第四纪各期黄土。流经该区的三水河、支党河、四朗河等河流在其发育过程中,把塬面切割成块状,沟壑的进一步发育,使高原变得支离破碎,塬、梁、沟交错,正负地形相间。现有塬面较为平坦、开阔,海拔1000~1400米,黄土厚150~170米。沟壑密度平均0.94公里/平方公里,土壤流失严重,塬面土壤侵蚀量平均为560吨/平方公里·年,沟壑区侵蚀量2400~8500吨/平方公里·年。由于平坦的塬面和位置偏南、海拔较低,热量资源最为丰富,加之在深厚的黄土上发育了黑垆土,这里已成为本县主要农业区。

作者:旬邑县地方志  创建时间:2023-11-27 11:01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07 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