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川径流的补给

    县境内河流的补给以雨水为主,因而河流的水情变化与降水的关系密切,即降水量的多少及其时空变化,制约着河流径流量的大小及其变化。又由于本县的降水具有明显的季风性特征,即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因而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分配也不均匀,也与雨季到来的迟早密切相关。

    地下水也是各河径流补给来源之一,但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地下水补给河川径流的百分比差异很大。据有关测算,山区最少,为10%左右,黄土丘陵沟壑区稍大,为10~30%,黄土高原沟壑区大,达40~50%。

    二、河川径流的空间分布

    本县自然地理条件有明显的差异,自产径流的分布亦有显著不同。自产径流分布趋势与降水量的地域分布规律大体一致,即具有山区多、黄土高原区少的分布特点。全县多年平均年径流深70.1毫米,高值区在石门山地一带,年平均径流深大于80毫米,低值在底庙,年平均径流深小于40毫米。年平均径流深值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山地区径流深都在70毫米以上,黄土高原沟壑区径流深变小,多在40~60毫米之间。据相关分析,三水河上游山林区年均径流量6396万立方米,下游塬沟区年平均径流量2786万立方米,各占该河总径流量的69.7%和30.3%。

    三、河川径流时间分布

    受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河川径流具有明显的季风性差异,而且年际变化也大。境内的河流,唯有三水河的水文资料观测序列长而全,且其流域面积占全县各河流域面积的96.7%,占全县总面积的70.1%,很有代表性,故以三水河下游刘家河水文站的资料分析其径流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从表2—14可以看出,在一年四季中,秋季(9~11月)径流量最丰富,达3524万立方米,占年径流量的38.42%;夏季(6~8月)径流量次之,为2573万立方米,占年径流量的28.02%;春季(3~5月)径流量居第三位,为2152万立方米,仅占年径流量23.43%;冬季(12~2月)径流量最少,只有929万立方米,占年径流量的13.58%。各月中,以10月径流量最多,为1465立方米,占年径流量的15.95%,1月径流量最少,仅261万立方米,10月比1月的径流量大5.6倍。表中数据也表明,三水河的汛期是7~10月,径流总量4940万立方米,占年径流量的53.8%,12月至次年的3月为枯水期,径流总量1339万立方米,占年径流量的14.6%。此外,5月出现一个径流量不很大的春汛,而6月则成为夏初短暂的枯水期。

旬邑县三水河(刘家河站)平均年径流量月分配表

    表2—14

    单位:万立方米

┏━━━━━┳━━━┳━━━┳━━━┳━━━┳━━━┳━━━┳━━━┳━━━┳━━━┳━━━┳━━━┳━━━┳━━━┓
┃  月  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年  ┃
┣━━━━━╋━━━╋━━━╋━━━╋━━━╋━━━╋━━━╋━━━╋━━━╋━━━╋━━━╋━━━╋━━━╋━━━┫
┃  径流量  ┃261   ┃ 275  ┃ 410  ┃ 718  ┃ 1024 ┃ 451  ┃ 1026 ┃ 1096 ┃1353  ┃1465  ┃ 710  ┃ 393  ┃ 9182 ┃
┣━━━━━╋━━━╋━━━╋━━━╋━━━╋━━━╋━━━╋━━━╋━━━╋━━━╋━━━╋━━━╋━━━╋━━━┫
┃    %     ┃2.84  ┃ 3.00 ┃ 4.46 ┃ 7.82 ┃11.15 ┃ 4.91 ┃11.17 ┃11.94 ┃14.73 ┃15.95 ┃ 7.74 ┃ 4.29 ┃ 100  ┃
┗━━━━━┻━━━┻━━━┻━━━┻━━━┻━━━┻━━━┻━━━┻━━━┻━━━┻━━━┻━━━┻━━━┻━━━┛

    实测资料:1959~1979年。

    年径流的年际变化通常用变差系数(Cv值)来表示,Cv值大,年径流年际变化大,Cv值小,年径流年际变化小。三水河刘家河站测得最多水年的径流量2.74亿立方米(1964年),最少水年的径流量0.32亿立方米(1972年),两年径流比值8.6,Cv值0.65,在咸阳市属高值。

    四、洪水与枯水

    本县各河具有洪水流量很大、枯水流量极小、洪枯流量相差悬殊的特点。现以三水河为例,分析其洪枯水情况。

    洪水主要由暴雨所造成,故多在6~9月出现,以7、8两个月最多。由于三水河流域狭长,又流经山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洪水汇流历时短,具有峰高量小、暴涨暴落、变化急骤的特点。

    三水河实测年最大洪峰流量平均值为305立方米/秒,1979年实测得最大洪峰流量达1310立方米/秒。根据洪水调查结果,三水河最大洪峰流量1960立方米/秒(1954年);三水河支流第家河马渠村洪峰流量591立方米/秒(1940年),蒲家堡洪峰流量962立方米/秒(1960年7月),蚂蚁沟崔家河洪峰流量218立方米/秒(1956年),后掌乡马家沟—蜈蚣洞间洪峰流量2530立方米/秒(1966年),石底子川中平洪峰流量26.6立方米/秒(1949年),南河滩洪峰流量1498立方米/秒(1949年7月)。洪水年际变化很大,年最大洪峰流量变差系数Cv值达1.35。

    三水河的枯水期在冬季和初夏。冬季时节降水稀少,且多固体降水,河水主要靠地下水补给,从而出现最小流量;初夏期间,在雨季到来之前,降水少,气温高,蒸发强,流量大减,也会出现全年最小流量,三水河的最小流量在此期测得,为0.01立方米/秒(1966年7月2日)。

    五、悬移质泥沙

    境内的主要河流三水河中上游为植被覆盖度大的马栏、石门山区,侵蚀模数小(100~200吨/平方公里·年),河流泥沙少,而下游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侵蚀模数剧增到2000~10000吨/平方公里·年,河流泥沙大增。但就全河而言,河流泥沙量不是很高。据刘家河水文站观测,年平均含沙量32.4公斤/立方米,输沙率90.1公斤/秒,多年平均输沙量284万吨。

    输沙量的年内分配,要比径流更为集中,月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更为悬殊。一年中,7、8两月输沙量之和达231万吨,占年输沙量的81.23%,7~10月的输沙量为266.5万吨,占年输沙量的93.8%,也就是说,三水河的泥沙,基本上是由暴雨侵蚀所造成。盛夏的7月,输沙量最大,达139万吨,隆冬1月输沙量最少,只有0. 007万吨,7月比1月输沙量多19857倍(见表2—15)。

旬邑县三水河(刘家河站)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及年内分配

    表2—15

    单位:万吨

┏━━━━━┳━━━━┳━━━━┳━━━━┳━━━┳━━━┳━━━┳━━━┳━━━┳━━━┳━━━┳━━━━┳━━━━┳━━━┓
┃  月  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年  ┃
┣━━━━━╋━━━━╋━━━━╋━━━━╋━━━╋━━━╋━━━╋━━━╋━━━╋━━━╋━━━╋━━━━╋━━━━╋━━━┫
┃  输沙量  ┃0.007   ┃0.847   ┃1.20    ┃ 1.86 ┃ 7.39 ┃ 6.31 ┃ 139  ┃ 92.0 ┃ 24.8 ┃ 10.7 ┃0.193   ┃0.092   ┃284.4 ┃
┣━━━━━╋━━━━╋━━━━╋━━━━╋━━━╋━━━╋━━━╋━━━╋━━━╋━━━╋━━━╋━━━━╋━━━━╋━━━┫
┃    %     ┃  0     ┃ 0.30   ┃0.42    ┃ 0.65 ┃ 2.60 ┃ 2.22 ┃48.88 ┃32.35 ┃ 8.72 ┃ 3.76 ┃ 0.07   ┃ 0.03   ┃ 100  ┃
┗━━━━━┻━━━━┻━━━━┻━━━━┻━━━┻━━━┻━━━┻━━━┻━━━┻━━━┻━━━┻━━━━┻━━━━┻━━━┛

    三水河输沙量的年际变化也非常剧烈,年输沙量最大值为810万吨(1960年),而最小值仅34.2万吨,其比值达到1:23.7。

    境内的其它河流,只有姜家河(七里川)植被较好,河流含沙量小,输沙量多年平均仅0.436万吨;支党河、四朗河和百子沟均流经黄土高原沟壑区,含沙量和输沙量都要大。

作者:旬邑县地方志  创建时间:2023-11-27 11:15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07 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