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的地下水受地质构造、岩性、地形和降水等因素的控制,形成了马栏、石门山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两个水文地质分区。在马栏、石门山分区,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中,又经裂隙补给地表径流,成为河川的基流。在黄土高原沟壑分区,地下水赋存于深厚黄土层的孔隙裂隙中,由于塬边沟壑纵横,溯塬侵蚀严重,储存条件差,且多转为径流。因此可见,本县的地下水还是较为贫乏的。

    根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储存空间,将本县地下水可分为基岩裂隙水、黄土层孔隙—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裂隙水三类:

    一、基岩裂隙水

    分布于马栏、石门山区及三水河、姜家河等较大河谷地带,含水层为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池环河组的砂岩夹砾岩互层。由于构造作用不强烈,加之砂岩单层厚度薄,裂隙发育程度较差,所以蓄水性弱。据马栏河谷地钻孔资料,含水层厚度76~155米,承压水位埋深大于84米,单位涌水量1.33吨/时·米。承压水在一些适合部位,可自喷自流,泉水涌水量0.5~1.75公升/秒。

    二、黄土层孔隙—裂隙水

    广泛分布于中、北部塬区,含水层为中更新统粉沙层、黄土、古土壤层及下更新统午城黄土顶部之沙黄土,相对隔水层是第三系红土及下更新统午城黄土。张洪塬含水层厚80~102米,水位埋深21.8~39.2米,单位涌水量0.1~0.5吨/时·米。从塬心到塬周边,含水层厚度逐渐减薄,水位埋深逐渐变深,富水性由好到差。

    三、松散岩类孔隙—裂隙水

    主要分布在三水河城关段河谷和土桥塬区。城关段河谷含水层为冲积沙砾石、沙卵石,岩性疏松,透水性强,分布连续,有利降水、河水的渗入,水位埋深5~8米,地下水丰富。土桥塬区上覆百余米黄土,下伏洪积砂砾石层,为主要含水层,由于塬块小,坡度大,塬周边含水层均被沟谷切割,地下水排泄通畅,富水性较差,单位涌水量0.1吨/时·米左右。

    地下水的补给,由于境内山高水低,塬面破碎,灌溉用水极少,除河谷地段有河水补给外,基本上属单一的大气降水。

旬邑县两地地下水位埋深动态变化

    表2—16

    单位:米

┏━━━━━━━━━┳━━━━┳━━━━┳━━━━┳━━━━┳━━━━┳━━━━┳━━━━┳━━━━┳━━━━┓
┃年度              ┃  1977  ┃  1978  ┃  1979  ┃  1980  ┃  1981  ┃  1982  ┃  1983  ┃  1984  ┃  1985  ┃
┃  地  点          ┃        ┃        ┃        ┃        ┃        ┃        ┃        ┃        ┃        ┃
┣━━━━━━━━━╋━━━━╋━━━━╋━━━━╋━━━━╋━━━━╋━━━━╋━━━━╋━━━━╋━━━━┫
┃  张洪镇秦家屯庄  ┃21.82   ┃ 21.42  ┃22.01   ┃21.55   ┃ 22.98  ┃ 22.25  ┃ 22.33  ┃ 22.13  ┃ 21.26  ┃
┣━━━━━━━━━╋━━━━╋━━━━╋━━━━╋━━━━╋━━━━╋━━━━╋━━━━╋━━━━╋━━━━┫
┃  职田镇职田街    ┃43.68   ┃ 43.79  ┃43.56   ┃43.33   ┃ 41.31  ┃ 42.03  ┃ 40.29  ┃ 40.09  ┃ 39.89  ┃
┗━━━━━━━━━┻━━━━┻━━━━┻━━━━┻━━━━┻━━━━┻━━━━┻━━━━┻━━━━┻━━━━┛

    地下水水位变化能反映地下水量的丰欠。从表2—16可以看出,塬区地下水位埋深呈波状变化,各年之间有升有降,但总体上呈上升之势,且塬区北部比塬区南部上升幅度大,这主要与观测期间后期降水量增多有关。

作者:旬邑县地方志  创建时间:2023-11-27 11:16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07 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