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壤分类

    依据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的相似和差异,并考虑到与咸阳市土壤分类衔接,将本县的土壤分为七个土类、八个亚类、十四个土属(见表2—18)。

旬邑县土壤分类表

    表2—18

┏━━━━━━┳━━━━━━━━━┳━━━━━━━━━━━━┓
┃    土  类  ┃    亚  类        ┃    土  属              ┃
┣━━━━━━╋━━━━━━━━━╋━━━━━━━━━━━━┫
┃    黑垆土  ┃    粘黑垆土      ┃    粘黑垆土            ┃
┣━━━━━━╋━━━━━━━━━╋━━━━━━━━━━━━┫
┃            ┃                  ┃    非石灰性粘黑垆土    ┃
┣━━━━━━╋━━━━━━━━━╋━━━━━━━━━━━━┫
┃            ┃    黑垆土性土    ┃    黄土质黑垆土性土    ┃
┣━━━━━━╋━━━━━━━━━╋━━━━━━━━━━━━┫
┃    褐土    ┃    褐土性土      ┃    砂砾质岩褐土性土    ┃
┣━━━━━━╋━━━━━━━━━╋━━━━━━━━━━━━┫
┃            ┃                  ┃    黄土质褐土          ┃
┣━━━━━━╋━━━━━━━━━╋━━━━━━━━━━━━┫
┃            ┃                  ┃    泥质岩褐土性土      ┃
┣━━━━━━╋━━━━━━━━━╋━━━━━━━━━━━━┫
┃    黄绵土  ┃    黄墡土        ┃    黄墡土              ┃
┣━━━━━━╋━━━━━━━━━╋━━━━━━━━━━━━┫
┃            ┃                  ┃    白墡土              ┃
┣━━━━━━╋━━━━━━━━━╋━━━━━━━━━━━━┫
┃    新积土  ┃    石灰性新积土  ┃    壤质新积土          ┃
┣━━━━━━╋━━━━━━━━━╋━━━━━━━━━━━━┫
┃    潮土    ┃    潮土          ┃    冲积型潮土          ┃
┣━━━━━━╋━━━━━━━━━╋━━━━━━━━━━━━┫
┃    红粘土  ┃    红粘土        ┃    红粘土              ┃
┣━━━━━━╋━━━━━━━━━╋━━━━━━━━━━━━┫
┃    沼泽土  ┃    沼泽土        ┃    沼泽土              ┃
┗━━━━━━┻━━━━━━━━━┻━━━━━━━━━━━━┛

    1.黑垆土

    黑垆土是黄土高原的主要地带性土壤,在本县分布于平坦的塬面,包括土桥、排厦、清塬、职田、湫波头、赤道、张洪、丈八寺及太村等地。黑垆土有二个亚类,即粘黑垆土和黑垆土性土。

    该土成土过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由于黄土母质深厚,疏松多孔,地下水位低,利于根系下扎,大量的根系、残体腐解后,形成厚度几十厘米的腐殖质层。在夏秋高温多雨条件下,钙镁盐类明显下移,淀积成特殊的碳酸盐剖面特征。黄土中的各种矿物受水热条件限制,风化程度轻,以残积粘化为主,腐殖质层粘粒含量比母质高。

    粘黑垆土剖面由上而下依次为耕作层—犁底层—古耕层—埋藏腐殖质层—过渡层—钙积层。现代耕层和古代耕层主要区别于上下部位不同,上松下紧。耕作层厚度随地势坡度、侵蚀与堆积状况而异。埋藏腐殖质层呈暗灰棕色,土体紧实,受淋溶下来的粘粒和碳酸钙的影响,具有拟棱柱结构,有明显的白色石灰假菌丝和石灰霜。过度层没有明显的物质淋移和物质积累或淀积,整层呈灰棕色黄土状的紧实状态,呈石灰反应。最下部的石灰淀积层,黄棕色,紧实,质地轻壤,有石灰结核,强石灰性反应。

    粘黑垆土物理性粘粒含量(<0.01毫米)32.46~42.46%,其中耕作熟化层为38.3~40.7%,粘化垆土层38.4~47.9%,上轻下粘,群众称为“黄盖垆”。土壤容重耕作层在1.09~1.25克/厘米3以上;垆土层达1.40克/厘米3以上;孔隙度48~55%,微团聚体含量7~10%。田间持水量25~30%,两米土层中可蓄水分685毫米。

    夏秋高温多雨,使钙、镁盐类显著地向下层移动,故上层石灰反应稍弱(碳酸钙含量5%左右),碳酸盐淀积层石灰反应强(碳酸钙含量高达10%以上),埋藏腐殖质层含量低,一般只有3%。

    粘黑垆土的腐殖质层的厚度与降水量和气温密切相关,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0.977,与≥10℃积温相关系数0.4,与年平均气温相关系数平均0.6。此外,其厚度也随植被茂密程度增大而加厚,含量增多。

    有机质含量在粘黑垆土全剖面中,以耕作层(1%以上)、埋藏腐殖质层(1~2%以上)高,其它层次均低,都在0.8%甚至0.5%以下。

    腐殖质组成中,胡敏酸与富里酸总量16.78~27.59%,耕作层含量远低于埋藏腐殖质层以下的各个层次。胡敏酸含量(8.19~16.30%)也是上层低于下层;富里酸含量却是现代耕作层和底层含量高于埋藏腐殖质层。胡敏酸与富里酸之比值,耕作层与母质层最小,只有0.75~0.84,犁底层到钙积层在1.2~1.9之间。碳与氮之比值各层差异较小,在6.9~9.8之间,其中以埋藏腐殖质层与母质层大,达9.2~9.8。

    粘黑垆土耕作层粒状或团粒状结构,质地中壤,腐殖质层比较粘重,养分含量高,耕性差,不发小苗发老苗,适种各种作物。

    据土桥镇剖面,有机质含量0.472~1.174%,全氮0.04~0.0954%,全磷0.145~0.162%,全钾2.12~2.42%,代换量8.86~14.02毫克当量/100克土,PH8.1~8.4,粘粒含量40.02~49.81%。

    非石灰性粘黑垆土是经长期耕种熟化,在腐殖质层上复盖了一层厚约30~60厘米的熟化层,由于碳酸盐淋溶作用,在埋藏腐殖质层的结构表面附着大量碳酸盐新生体。

    黑垆土性土是发育在黄土母质上的幼年粘黑垆土,因成土年龄短,具有弱度发育的腐殖质累积层。

    2.褐土

    褐土是暖温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条件下典型的地带性自然土壤。在本县只有褐土性土,分布于马栏、石门、第界海拔高度1400~1800米的山区。

    褐土形成过程具有粘化、钙化和腐殖质化三个特征。腐殖质化在褐土具有自然植被的条件下,由于有较多的残落物及灌草残体,有机质在温暖湿润季节,容易被矿化分解,但也积累了一定量的腐殖质,因而褐土表层都有灰黑色的腐殖质层。半湿润的饩候,土地内风化强烈,矿物质分解处于初期脱钾阶段,次生硅酸盐矿物明显聚集,形成较多粘粒,铁锰释放渐活跃,氧化物附着于结构体表面,呈棕褐色。次生粘化矿物以水云母和蛭石为主,粘化层是由粘粒机械淋溶淀积和残积粘化形成,土质粘硬。旱、湿季交替,可溶性碳酸盐随毛细管上下移动,年、季内土壤水分升降部位是碳酸盐聚积层。在本县,粘化和钙化过程不明显。依母质特征划分三个土属,即黄土质、砂砾质和黄土质褐土性土。

    典型褐土剖面由上而下为腐殖质层—粘化层—钙积层—母质层。县境内的褐土属幼年土,剖面组成A—(AB)—C型或A—C型。如马栏乡白家岭大梁(黄土质褐土性土)剖面:

    0~13厘米:腐殖质层,浅褐色,疏松,中壤,粒状结构,根系多,强石灰反应。

    13~28厘米:隐粘化层,灰褐色,稍紧实,中壤,拟棱柱状结构,根系少,强石灰反应。

    又如第界乡神树岭(砂砾质岩褐土性土)剖面:

    0~16厘米:腐殖质层,红棕色,沙壤,粒状,紧实,根系多,弱石灰反应。

    16厘米以下:母质层,红棕色,沙壤,片状,根系很少,无石灰反应。

    黄土质褐土性土0~20厘米内,六个剖面平均有机质含量1.88%,全氮0.111%,碱解氮72PPM,速效磷3.4PPM,速效钾150PPM。

    砂砾质岩褐土性土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1.05%,全氮0.094%,全磷0.135%,全钾2.55%,PH值8.3,代换量9.6毫克当量/100克土,粘粒(<0.01毫米)23.9%。

    本县褐土性土壤质地偏轻,结构松散,保水保肥能力差,是山区主要森林土壤。

    3.黄绵土

    黄绵土是本县各类土壤面积中最大的一个土类,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山地、高原、沟谷到处都有,是主要农耕土壤。

    黄绵土为黄土性耕种土壤,成土过程是土壤侵蚀和熟化同时进行,但以前者为主。黄绵土中的有机质是由退耕还林、还草和撩荒地的枯枝落叶、根系积累而成。熟化程度依靠长期耕种、施肥等各种措施,提高土壤肥力。由于不合理利用,侵蚀过程强烈,耕作层变薄,土壤养分含量低,常处于半生土状态。

    由于黄绵土发育程度差,剖面层次发育不明显,从上到底全剖面呈黄土母质状态。土体构型A—C型。化学组成与黄土母质无多大差异,SiO2含量小于60%,Al2O3为12~13%,Fe2O3为4.5~5%,CaO为6~8%,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赤铁矿、高岭石为副,粘粒的硅铝铁率2.8~2.9%。

    黄绵土的黄土层十分深厚,但作为土壤来讲,只涉及1~2米厚度,色黄棕,质地均一,富含石灰石质,具有黄土的疏松多孔、直立劈开特性,易受溶蚀和冲蚀,水土流失强烈,耕作层很难发育成肥沃的熟化层,常处于半生土状态,土壤茆分含量低,耕层浅薄。

    黄绵土在本县只有黄增土一个亚类和白墡土和黄墡土两个土属,其中黄墡土面积最大。

    黄墡土是熟化较好、肥力较高的农耕土壤。土体疏松多孔,通透性较好。总孔隙度50%以上,毛管孔隙占30%。大小孔隙比1:1.2~1:1.6。水稳定团粒含量6~8%,田间最大持水量22~26%。微量元素中铁、镁含量丰富。代换量属偏低水平,保肥性能差。

    黄绵土易耕,作物易扎根,保水性差,水土流失强烈,易受旱,后劲不足,发小苗不发老苗,有机质含量少,团粒结构少,养分含量不足(见表2—19)。

旬邑县黄墡土理化性质

    表2—19

┏━━━━━━━┳━━━━┳━━━━━┳━━━━━━━━━━━━━━━━━┳━━━━━┳━━━━━┓
┃              ┃        ┃有机质    ┃    全量养分(%)                   ┃          ┃          ┃
┃              ┃        ┃          ┃                                  ┃  代换量  ┃粘粒含量  ┃
┃              ┃        ┃          ┣━━━━━┳━━━━━┳━━━━━┫          ┃          ┃
┃熟化层(cm)    ┃  PH    ┃          ┃    N     ┃ P2O5      ┃ K02      ┃          ┃          ┃      
┃              ┃        ┃  (%)     ┃          ┃          ┃          ┃me/100ge  ┃    (%)   ┃
┣━━━━━━━╋━━━━╋━━━━━╋━━━━━╋━━━━━╋━━━━━╋━━━━━╋━━━━━┫
┃              ┃ 7.6—  ┃0.322—   ┃0.0297—  ┃  0.52—  ┃  1.72—  ┃  2.04—  ┃35.02—   ┃
┃    45.1      ┃        ┃          ┃          ┃          ┃          ┃          ┃          ┃
┃              ┃    8.5 ┃ 1.372    ┃ 0.097    ┃  0.188   ┃  2.61    ┃    9.53  ┃ 49.53    ┃
┗━━━━━━━┻━━━━┻━━━━━┻━━━━━┻━━━━━┻━━━━━┻━━━━━┻━━━━━┛

    4.红粘土

    红粘土成土年龄短,剖面差异不明显,古土壤层中结构体表面附着有斑点状或网纹状铁锰胶膜,呈紫黑色,下部有大型石灰结块,甚至形成石灰硬盘层,但其外围的红土却无石灰反应。土色棕到褐棕,土质粘重致密,坚实到坚硬,粗粉粒含量26~39%,粗粘粒含量37~44%,孔隙度43~6%,通透性差,易板结,“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团糟”。

    红粘土有两个亚类,即红色土和红粘土,前者在马栏、后掌、职田、原底的沟坡上常见,后者多在赤道、排厦的山麓沟谷内。其土壤剖面都是A—C型,理化性质见表2—20。

旬邑县红色土(A)和红粘土(B)理化性质

    表2—20

┏━━━━━┳━━━━┳━━━━━┳━━━━━━━━━━━━━━━━━┳━━━━━┳━━━━━┓
┃土层深度  ┃  PH    ┃有机质    ┃    全量养分(%)                   ┃          ┃          ┃
┃          ┃        ┃          ┃                                  ┃  代换量  ┃粘粒含量  ┃
┃          ┃        ┃          ┣━━━━━┳━━━━━┳━━━━━┫          ┃          ┃
┃          ┃        ┃          ┃          ┃          ┃          ┃me/100ge  ┃  (%)     ┃
┃  (cm)    ┃        ┃  (%)     ┃    N     ┃  PO      ┃  KO      ┃          ┃          ┃
┣━━━━━╋━━━━╋━━━━━╋━━━━━╋━━━━━╋━━━━━╋━━━━━╋━━━━━┫
┃  0~30   ┃7.7~   ┃0.192~   ┃0.0456~  ┃0.122~   ┃  1.84~  ┃  6.69~  ┃43.95~   ┃
┃    (A)   ┃    8.7 ┃ 0.785    ┃ 0.0724   ┃ 0.177    ┃  2.08    ┃  11.18   ┃ 56.69    ┃
┣━━━━━╋━━━━╋━━━━━╋━━━━━╋━━━━━╋━━━━━╋━━━━━╋━━━━━┫
┃    0~50 ┃8.3~   ┃0.432     ┃0.0371~  ┃0.104~   ┃  1.43~  ┃  6.34~  ┃43.43     ┃
┃    (B)   ┃    845 ┃ 2.081    ┃ 0.1191   ┃ 0.136    ┃  2.09    ┃  25.35   ┃64.24     ┃
┗━━━━━┻━━━━┻━━━━━┻━━━━━┻━━━━━┻━━━━━┻━━━━━┻━━━━━┛

    红粘土质地粘重,耕层浅薄,易板结,通透性差,耕性不良,易遭受水土流失,不耐旱涝,有机质含量一般偏低,结构不良,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

    5.其它

    新积土多发育在较大河流沿岸的河漫滩上,为河流新冲积母质上的一种土壤。潮土同样形成发育在较大河流的河漫滩部位,因地下水位高,土壤水分条件好,土壤发育受地下水影响比较强烈,土层中有潴育化特征。沼泽土则是河漫滩积水处发育的土壤类型,有明显的潜育层。这三种土壤在三水河河谷均可见到,但面积都很小。

    二、土壤分布规律

    本县处在暖温带半湿润阔叶林灌丛带向暖温带半干旱草原带的过渡区,所以两种生物气候带的代表性土壤—褐土和黑垆土都有分布,前者在东北山地,后者在西南部的黄土高原。

    在不同地域内,由于地形的差异,土壤分布也有不同。黄土高原沟壑区,平坦塬面上是黑垆土,沟壑缓坡是黄墡土,陡坡处则为红粘土,谷底多新积土。

    马栏、石门山地属中低山,相对高差小,土壤垂直带谱不明显,但也可以反映出随高度的上升生物气候条件的变化,由粘黑垆土向褐土过渡的趋势。

作者:旬邑县地方志  创建时间:2023-11-27 11:40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07 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