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前,从无整体治理,流失益甚。建国后,水土保持受到重视。从60年代抓起,经70年代的大搞农田基本建设,80年代的按流域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至1990年,总流失面积的51.6%得到治理,从而使土壤瘠薄、耕地减少、沟头后退等严重水土流失危害势头得到遏制,取得地下水位升高、降雨量增多、粮食增产的显著成效。

    本县的水利建设,明至民国,仅有沿河道零星开渠引水灌溉的水地。建国后,水利事业不断发展。从50年代起,先后修建了一批蓄水、引水、提水的灌溉工程,一批治河的防洪工程及一批人畜饮水工程,对农业增产、安全防洪、改善饮水起了重要作用。

    在水土保持、水利建设中,本县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防止水害,减少水土流失是主要方面,但有曲折反复,尤其存在缺少科学论证,盲目照搬外地经验,仓促上马,工程质量差的问题,致使一些工程或效益差,或溃垮,或淤平,以至有南宫抽水东站一次未用就报废的教训。

作者:旬邑县地方志  创建时间:2023-11-27 14:00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15 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