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志
本县自西周始,即为西北的重要关市,是关中获得盐、马的主要渠道。但由于长期受农耕经济结构和交通所限,民间贸易却不够繁荣。及至明代,境内集市贸易始兴,并逐步形成土桥、职田、张洪、底庙四镇及县城的贸易集镇。
清初,境外各地客商,经秦直道去塞北贩马经商,在马栏进行贸易,并设骡马店(马栏由此而名),促进和影响了本县及周围地区商品贸易的发展。至清雍正、乾隆年间,县内物资流通、商业街坊已有较大规模发展。但到清朝中后期,清廷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贸易征收重税,加之地方官吏“借亏缺为名,日加苛敛”,以致“商贾不前,物价昂贵”。清末,本县商贸渐得复苏,各主要集镇店铺增多,商品种类扩大,但乡间商家仍寥寥无几,唯小本微利经营的肩挑小贩,串乡叫卖,或以货币交换,或以物易物,百姓交易仍以集市、古会为主。人们大多为买而卖,或受经纪的盘剥,或遭兵燹匪患之骚扰,或因经济维艰无力从事商品活动,致贸易交流时常中断。
民国时期,本县商业较前大有发展,境内各集镇店铺增至数十家,集市贸易规模扩大,群众生产、生活日用品及工艺品制作等交易日见兴盛。各集镇的古会招来境外各地客商,贸易十分活跃。与此同时,陕甘宁边区所辖本县的马栏、湫坡头、长舌头、风泉等地均设立集市,并创办合作社,设立贸易公司,各地窘商可在国民党统治区和边区自由往来,由此,在供给群众生产、生活日用、军需物资、支援边区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国后,本县商业贸易曲折发展,几度徘徊。50年代末的“大跃进”时期,由于盲目“大购大销”,给国家造成不少经济损失。60年代初,撤销商业网点,关闭市场,使流通渠道阻塞,商贸凋敝。“文革”中,农村商品经济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严加限制,严重阻碍了本县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本县立足资源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对市场经济的调控,积极发展商贸事业,开放集市贸易,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建立和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多种渠道并存的流通体系,全县商贸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格局。至1990年,商业网点遍布全县城乡,共有963个,各国营,集体商业,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7719万元。全县集贸市场增加到10个,集贸成交总颉1579万元。私营商业发展到1965户,从业人员3153人。由此,商贸事业对本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22 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