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本境有11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说明新石器时期,就有原始人类聚落。公刘迁豳定居,始有乡村雏形。秦建县时,已具基本城乡形态。汉至唐,城乡规模扩大,数量增多,建设有所发展。五代、宋、元各朝,境内石窟、寺、庙、塔等建筑,已见精致。明、清时期,县治已有相当规模,民居建造、村落分布趋于定型,集镇设置,已成定势。至清光绪年间,全县已有5镇、57个大村、257个中小村。民国时期,因战争、兵燹掠焚,本县城乡建设几无前进,且呈衰落之象。

    旧时,本县城乡建设,一是无规划。官者选地建署,富者相地造府,看中哪里就在哪里建造;一般人家,也根据个人能力,据地修宅,无统一计划限定,分散零乱。二是等级差异悬殊。官者、富者居室工艺考究,富丽堂皇,气势宏大;中产之人,土屋瓦舍;穷人依沟傍山打洞挖窑,栖身避雨。“望居宅而知身份、财势及贫富程度”,就是此种情况的写照。三是公共建筑多为官署及祭祖、祭神、宗教活动的祠堂、庙宇、寺院等,为人民服务的仅是为数很少的学校、桥梁而已。四是城镇筑城垣,大中村筑城堡,为一镇一村防止匪患的保障。

    建国后,本县各级人民政府重视城乡建设事业。50~60年代,城镇建设较前发展,乡村建设渐改传统格局。70年代起,全县城乡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管理。县城基础建设加强,公共设施摆上议程;乡村建设变化明显,民宅建筑成绩尤著。80年代后,本县城乡建设步伐加快,新式建材普遍使用,传统方式多被淘汰,新型平房楼房比例大增,公共设施趋于改善,环境保护纳入规范化管理。至1990年,全县城乡公私建筑,为建国初之数十倍,建材产供多可自给,水、电、路、卫生、绿化等建设,益见成效,环境污染,初有治理。但要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仍须再作努力。

作者:旬邑县地方志  创建时间:2023-11-27 14:01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4-01-02 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