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斗争志
辛亥革命,本县光复。但接着军阀混战,兵祸连结,兼以灾侵复出,百姓饿病,于是强徒暴起,外匪争入,致使县境萧瑟,民无宁日。
当此人民生存维艰之际,1926年中国共产党在本县建立组织,指引人民走上新的里程。党的旬邑组织从诞生之日起,就以推翻旧世界为己任,1928年5月的栒邑暴动,虽惜未成功,但从此播下革命火种,烧起民心红灯。在党的领导下,旬邑人民在困难时遇、危境层出的岁月中,以自己的鲜血、热泪和汗水为翻身解放而顽强斗争。
旬邑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是党领导前进的历史。栒邑暴动,是中共栒邑区委直接领导发动的;栒邑的宝小学潮、栒中学潮,是中共栒邑特别支部与党员组织或支持的;栒邑的“三河”农民请愿、张洪“交农”等,是县委领导开展的。旬邑革命根据地的形成、武装斗争的发展、人民政权的建立,都是上级党委或本县党组织领导的结果。
旬邑民主革命的道路是武装斗争的道路。自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攻克职田镇城起,主力部队与地方武装从未停止战斗。刘子丹、谢子长、王世泰、彭德怀等,在本县挥师作战。靠武装斗争在国民党统治区开辟游击区,又靠武装斗争扩大游击区形成巩固区而建立根据地。5次攻占县城、10次反磨察战斗、董策丞起义、马志超起义、郝登阁起义、3攻职田城、2克张洪镇,以及大大小小的战斗,总计作战170多次,牺牲1000余人,烈士500余名,其中省级的1名,师级的2名,团级的15名,营级的27名,连级的57名。旬邑民主革命斗争的每一步前进,都靠武装斗争拓路。
旬邑民主革命的过程,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过程。本县的革命根据地初在东北山区或离县城较远地区的农村,以后从山区进到西南塬区,从40年代起就逐步发展到县城附近,至1948年,迫使国民党县政府离开县城而偏居县西南一隅,直至最后垮台。
旬邑民主革命斗争的实践,证明毛泽东关于党的领导、武装斗争、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是英明正确的。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4-01-02 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