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自由流动
明嘉靖年间,本县赋税屡加,万历年间,妄增田亩,致使“地之所入不足办粮之半”,百姓纷纷逃亡。太义里四甲五甲尽逃,蒲村里一甲尽逃,三水里七甲尽逃,“其他零丁户口逃亡者,至不可胜道”。总计逃亡630余户。
清顺治十三年(1656),县衙擅报开荒470余顷,致使田赋加重,百姓难以负担,逃之甚众。康熙十三、十四两年(1674、1675),王辅臣叛兵掠县而官府运输粮草,派运繁苛,百姓难忍,“椒村、职田、北宫、蒲村四里逃亡过半,仅存四里亦无全家全户”。总计先后约逃亡1000余丁。同治八年(1869),陇东饥民数千人相继流入本县。同治九年(1870)清查,本县外流人口211人。
建国后人口流动情况见《政务志》第四章第五节收容遣送。
作者:旬邑县地方志 创建时间:2023-12-06 10:23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07 13:55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07 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