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业技术
一、良种推广
本县从1953年起推广小麦良种,至今已先后引进试种过57个小麦品种,其中三分之一被试种淘汰,三分之一曾在本县阶段性种植,使小麦高产稳产。尤其是50年代的碧蚂1号、80年代的秦麦4号、长武131、秦麦10号等品种增产幅度更大。
玉米良种从1957年开始推广辽东白。70年代的单交、双交、三交、陕玉683等品种增产效果显著。至1990年先后引进推广9个品种。
高粱从1960年开始推广的品种是云丈三,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显著增产。原杂、晋杂系列从7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增产幅度大,至今仍有种植。
其它粮、油和经济作物品种从1958年之后都陆续得到改良。关油3号、虎头马铃薯等种植时间长,增产效果好。
二、施肥改土
建国前,本县农田用肥主要是人畜粪便,由于地多肥少,耕地肥力普遍不足。 1955年,开始增施日本尿素,此后陆续施硝酸铵、碳酸氢铵等氮素化肥。1958年,推广秸杆沤肥、种压绿肥,使耕地有机质含量有所提高。至1976年,农业部门对田间养分测定后提出增施磷肥的培施量。1981年对小麦和油菜田培施锰肥,对玉米田培施锌肥等微量元素肥料。1988年推广使用小麦根际联合氮菌、小麦浸种剂、增产菌和玉米浸种剂等肥料,使土壤肥力提高,各种养分含量趋于合理。1990年,全县平均每亩耕地施用农家肥40架子车、磷肥30公斤、氮肥18公斤,保证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丰产丰收。
三、病虫害防治
1.农作物主要病虫害 本县农作物常有病虫发生,有时相当严重,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如下:
小麦病害有小麦锈病、小麦黄矮病、小麦全蚀病等;虫害有麦蚜、麦蜘蛛、麦杆蝇粘虫等。1983年本县小麦粘虫大发生,高粱、玉米每株多达几百只,严重田块叶片被吃光,仅剩茎杆。
玉米 病害有黑粉病、丝黑穗病、花叶病。1976~1978年,丝黑穗病严重发生,平均发病率15%,高的田块达56%。
高粱 病害黑穗病;虫害有蚜虫。
谷子 病害有白发病;虫害有粘心虫、谷跳、栗杆蝇等。
马铃薯 病害有退化病、晚疫病、环腐病等;虫害有蝼蛄、金针虫等。
油菜病 害有毒素病;虫害有兰跳、茎象
、萝卜蝇、芜青叶蜂、芸苔叶
等。
甜菜 病害有立枯病、褐斑病、黄化毒素病、根腐病等;虫害有金龟、甜菜象
、跳
、甜菜夜蛾和甘兰夜蛾等。
烤烟 病害有枯败病、白粉病、褐斑病等;虫害有蚜虫、蛴螬等。
各种作物的地下害虫有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等。
2.农田兽害 本县农田兽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黄鼠 危害各种农作物。
中华鼢鼠 多分布在山坡地,危害马铃薯、瓜、菜、小麦等。
松鼠(俗称“犵狸猫”)分布在山区和坡台地,主要危害小麦、油料、豆类和瓜类。
草兔 以黄土高原区最多,主要危害豆类、苜蓿。
獾 多居栖在山区、半山区和沟壑坡嘴,危害玉米、小麦、荞麦、马铃薯、豆类、瓜类。
老鼠 分布广,食粮食作物,并危害人们的生活,又是多种传染病的载体。
3.防治 旧时对农作物病虫害一般采用因循守旧的土法预防,保墒翻地、撒草木灰,既无科学手段,也无大面积杀虫药物。建国后从50年代中期开始,先组织群众采取拔除病株、人工扫、捉害虫和轮作倒茬、深耕等措施防治病虫害,后逐步试用推广科学的手段和以药物防治为主的新技术。50年代末推广使用可湿性六六六粉、滴滴涕粉等。60年代推广使用1605、磷化锌、赛力散等农药,70年代开始使用乐果乳剂、20%乐果粉、50%乙硫磷、3911乳剂等农药。同时大力推广抗病作物品种,发动群众“土洋结合”防治害虫。80年代开始使用甲敌粉、辛硫酸、退菌特、萎锈灵、矮壮素、西维菌等农药。至1990年多数乡镇都办起了专售各种农药的“庄稼病院”。县、乡农业技术人员经常深入田间检查指导,有效地防治病虫害,保护农作物正常生长。
四、栽培技术
从50年代中期开始,本县陆续成立各类农业技术科研服务机构,培训农业科技人员,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在继承锄保、挖通、起垅、匀苗、净草、培土等传统田间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先后推广合理密植、覆盖栽培、新法管理等栽培技术。
1.合理密植 建国前,由于土地瘠薄,农作物广种稀植,50年代末期推广密植。1958年曾一度强迫群众过量下籽而影响收获。此后提倡合理密植,小麦由过去亩下籽5公斤增加到10公斤以上;玉米由亩留苗1500株增加到2400株;高粱由亩留苗3000株增加到5000株;马铃薯由亩留苗3000个增加到3800个,使各类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2.覆盖栽培 1983年开始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增产幅度明显。1985年普遍应用于烤烟、玉米、花生、蔬菜、瓜果等作物,达到了保温、保墒、促使作物快长、早熟和高产的目的。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07 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