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疫病

    1974~1976年,在陕西省兽医总站和咸阳市畜牧兽医中心站的协助下,本县用了3年时间对全县畜禽疫病进行全面调查,查出本县畜禽的主要疫病有43种。其中传染病有牛流感、牛放线菌、马3号病、马腺疫、马鼻疽、猪瘟、猪肺疫、猪喘气、羊快疫、鸡新城疫、禽霍乱、鸡白痢和炭疽、布鲁氏杆菌病、破伤风等共24种,寄生虫病的牛脑包虫、焦虫、肝片吸虫、马裸头绦虫、马脑脊髓丝状虫、马胃蝇、猪蛔虫、猪肺丝虫、猪绦虫、猪囊虫、羊鼻蝇、羊疥癣、茅形腹腔吸虫等共16种,中毒病有氢氰酸、霉玉米、有机磷等3种。

    1977~1979年,全县畜禽因患疫病死亡的达22528头(只)。其中,因传染病死亡的15122头(只),占死亡总数的67.1%;因寄生虫病死亡的2493头(只),占19%;因中毒病死亡的4913头(只),占21.8%。

    经1982年普查,1980~1982年内,本县畜禽流行的疫病有27种,其中传染病15种,寄生虫病9种,中毒病3种。三年时间内,因疫病死亡的畜禽4817头(只),其中因传染病死亡4066头,因寄生虫病死亡689头,因中毒病死亡69头。

    二、防治

    1949年之前,本县无专门的畜禽疫病防治机构;防治技术人员缺乏,全县仅有10余名民间兽医。由于疫病得不到有效防治,畜禽死亡率高,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

    建国后,人民政府对家畜家禽的疫病防治工作非常重视,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畜禽疫病防治方针。国家免费供应疫苗,动员群众开展群防群治活动,有效地控制了畜禽的发病率。1951年开始重点防治牛瘟、气肿疽。1954年成立枸邑县畜牧兽医站,专门趴事畜禽疫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1957年成立张洪、职田、土桥3个兽医诊疗所,1959年又成立原底、太村、清塬、丈八寺、湫坡头、后掌、排厦七个兽医诊疗分所。至此,本县基本建立起了以县兽医站为中心的防治网点。至70年代,各村都有经过培训的固定的乡村兽医,从而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疫病防治网络体系。各级防治机关,在每年春秋季节,组织人员对全县畜禽注射两次免疫疫苗,并坚持经常性补针和市场检疫。1979年,畜牧系统实行“三定一奖”(定畜牧业生产、定疫病防治、定经济收入、超额完成任务者奖)责任制,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的畜牧业生产和疫病防治工作。是年春季全县注射各类疫苗的畜禽计22.5万头,防疫密度达80%以上。1983年全县畜禽防疫工作实行“五包一定”(包注射、包密度、包时间、包效果、包收益,责任区一定时期不变)责任制,春秋两季防疫注射划片包干、责任到人,大大提高了防疫效果,全县猪、鸡的防疫密度一直保持在95%和90%以上。1984年,本县又成立旬邑县动物检疫站,设检疫员152人,从而使本县畜禽的防治工作形成了检、防、治三个完整的环节。同年底,全县猪瘟、布病、马3号病、鸡新城病、牛气肿疽、马幹疫等8种疫病的预防达到省级控制标准。1984年,牛焦虫病在全县蔓延,一年内全县发病数达到825头。次年,本县兽医站经过多次试验,摸索出用环形泰氏裂殖体胶冻苗预防、用贝尼尔治疗牛焦虫病的新方法推广全县,防治效果达到了98%以上,全县牛焦虫病从1984年的825例下降到1987年的4例。

作者:旬邑县地方志  创建时间:2023-12-06 14:51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07 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