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种试验

    从50年代开始,本县积极开展树种引进,至1990年,先后引进适宜本地生长的树种50余种,主要者如次:

    1.刺槐 1954年引进本县,在清塬蒲社村首次试验造林225亩,成活率达90%以上,之后,一直为本县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据1990年统计,全县有刺槐林13.3万亩。

    2.杨树 1954年,从陕西省眉县引进钻天杨、加拿大杨;1973年,又先后引进毛白杨、大关杨、北京杨、新疆杨等,经培育繁殖,成为本县“四旁”植树绿化的主要树种,遍布县境。至1990年,全县植有300多万株。

    3.华山松、马尾松 1960年,由马栏林场从商洛引进,经育苗,1964年在上梁、张家山等地造林500亩,现今郁闭成林,平均树高10米以上。

    4.苹果 1958年由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引进本县,先在县苗圃、张洪秦家屯庄等地栽植,品种有大国光、小国光、黄元帅、红元帅、鸡冠、印度、甘露、青香蕉等。之后,又逐年陆续引进秦冠、富士、王林、红星、红魁、祝光、乔纳金、北斗等品种。至1990年,全县塬面、川台农耕地共栽植30多个品种,4万余亩,年产鲜果6500吨,产值1200万元,已成为本县农村经济一大支柱产业,并有日趋发展之势。

    5.梨 本县原有品种仅夏梨、冬梨2种,1958~1960年,先后引进茄梨、雪花梨、酥梨、长把梨、香蕉梨、日本黑梨等。之后,又陆续引入其它品种。至1990年,全县川台及张洪、原底塬面农耕地栽植15个品种,面积1300多亩。

    6.核桃 1960~1965年,县林业站先后从新疆、陕西商洛、扶风等地引进隔年核桃。1987年后,又从西北林学院、陕西省林业技术推广站引进西林、西洛、西扶等品种。至1990年,全县共引进13个品种,在沟坡栽植核桃树2.4万亩,年产核桃20万公斤。

    7.胡桑 1965年,县林业站从浙江、四川调回种苗16万余株,在青村、李家、王家、、房家、南坡等村建桑园1000余亩。“文革”期间,多数被作为“修根”挖掉,现存者为数很少。

    8.冬桃、水蜜桃、蟠桃 1958年引进本县,先在县苗圃培育繁殖,后在各社队林场广为栽种。到1990年,全县栽植西农水蜜、五月鲜、鹰咀桃等9个品种,栽植面积1000余亩。

    9.水杉、紫穗槐 1965年从周至县引进本县,先在县苗圃栽植,后扩大栽植,水杉目前在机关单位院落、街道零星栽植;紫穗槐在田埂、路边广有栽植。

    10.兰考泡桐、白花泡桐 1971年从河南、浙江引进,经采用埋根、地膜覆盖等技术方法繁育,在全县路旁、村庄庭院、农田广为栽种。1983~1987年,泡桐在全县栽植发展尤广,泡桐丰产林达3108亩,农桐间作11.3万亩,但因冻死和毁坏等情,面积大为减少。至1990年,全县泡桐丰产林仅存300多亩,农桐间作4600亩。

    11.华北落叶松 1977年马栏林场从省林业厅引种,经育苗,在马栏梢峪沟栽植300亩,经1985年普查,平均树高3米,生长良好。近年,县林业站,马栏林场均育苗造林,至1990年,共造林1000余亩。

    12.黄菠萝、陕林1、2号杨、刺楸、火炬松 均于1984年引进本县,经试验,现除存活少量黄菠萝外,其它全部失败。

    二、技术推广

    从50年代开始,截止1990年,全县先后推广技术10多项,主要为:

    1.1956~1965年,县林业站、县苗圃推广果树苗木嫁接技术,每年举办培训班2~3次,培训人员710人次,嫁接经济林苗20万株,满足了本县经济林建设的需要。

    2.1960年,马栏林场学习、推广油松山地育苗技术,使油松育苗比重茬育苗发病率减少70%。至1990年,国营林场年育苗60亩,出产苗木120万株,除满足本县造林外,并销售供应境外各地。

    3.1965年,县委决定每个生产队育桑苗2亩,县林业站结合育苗,推广覆盖育苗技术,育桑苗430亩,获得成功。

    4.1972~1984年,在全县乡村造林中推广“反坡林带套大坑整地造林”技术,造林9万多亩,成活率提高19.7%。

    5.1978~1990年,县林业站在道路植树中推广“杨树大苗开沟低床栽植”技术,绿化道路560多公里,保存率、成活率分别比小苗栽植提高53%和38%,增加效益1977万元。

    6.1980年,马栏林场在西北林学院协助下,推广油松小蠹虫防治技术,使6万亩油松林获救,挽回经济损失289万元。

    7.1985年,县林业站首次推广地膜育苗技术,当年泡桐地膜育苗2027亩,结果比平栽育苗期缩短一年时间,节约资金30万元。

    8.1987~1991年,县林业站推广核桃低产林改造技术,经连续5年实施,栽植1.7万亩,年增产核桃13万公斤,产值40万元。

    9.1991年,县森防站推广性信息素防治杨大透翅蛾,使虫口密度降低6.7%,减少经济损失31.4万元。

作者:旬邑县地方志  创建时间:2023-12-07 13:50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07 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