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群众对经济林管理素有嫁接换优、中耕施肥习惯。建国后,随着林业新技术不断开发应用,经济林管理愈加受到政府和群众的重视。50~60年代,林业部门积极引进经济林新品种和嫁接、管理新技术,大力发展经济林,各社队林场均植10亩以上苹果、桃、梨、柿子、枣等经济林。1965年,县委号召植桑养蚕,全县建桑园近万亩,后经“文革”,多数毁坏。70年代,经济林在扩大发展的基础上,形成集约化经营管理,全县经济林达2万余亩。进入80年代后,经济林管理由集约化向规范化,集体经营向家庭经营趋势发展,县政府每年从栽植到修剪、施肥等都作认真安排部署,把发展经济林作为振兴旬邑经济的主导产业,决定“八五”期间发展苹果10万亩,杂果10万亩,各级政府常抓不懈,使经济林管理从建园栽植到品种组合、修剪、施肥、防治病虫害等,均实现科学化、规范化。至1990年,全县有经济林9.3万亩,比1970年增长56.3%,年产干鲜果3.8万吨,产值7600万元,其中苹果达4万亩,比1970年增长73%,亩产最高达5000公斤,亩产值逾万元。

作者:旬邑县地方志  创建时间:2023-12-07 13:55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07 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