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失面积、流失量

    本县水土流失面积旧无所考。据《陕西省水利资料汇编》载,建国后,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43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79%,年均土壤侵蚀量1103万吨,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县。分为3类流失区:

    1.高原沟壑流失区 包括底庙、湫坡头、张洪、原底、赤道、太村、郑家、城关、排厦、丈八寺10个乡镇全境和职田、后掌、清塬、土桥的大部分。面积749.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1.4%。区内沟壑纵横,坡度大,平均沟壑密度1.19公里/平方公里,年均侵蚀模数8304吨/平方公里,为次强度流失区。此区中,塬面土壤侵蚀模数小,属轻度;非生产用地属中度;沟壑最大,年均达5400吨/平方公里,属次强。

    2.土石山流失区 在县东北部,为子午岭伸向西南的余脉,包括马栏、石门两个乡。区内山峰起伏,林木茂密,荒草复生期间,植被达90%。沟壑密度1.23公里/平方公里。面积79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3.8%,年均侵蚀模数155吨/平方公里,属基本不流失区。

    3.山塬过渡流失区 属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区,为本县山区向塬区过渡区,包括第界及后掌、职田、清塬、土桥的部分地区。面积268.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4.8%,区内林草混交茂密,沟壑密度1.34公里/平方公里。年均侵蚀模数216吨/平方公里,属轻度流失区。

    二、侵蚀类型

    本县的土壤侵蚀类型主要是水力和重力侵蚀。

    1.水力侵蚀 本县的水力侵蚀主要是暴雨。全县年降雨量中,夏季降水占到10.7%,而夏季降水中多数强度大,尤以7月最多,占暴雨总次数的50%。7月份本县小麦收割,地面裸露,遇上暴雨,易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1960年7月4日晚8时许,职田地区8小时降雨298毫米,其中心职田街26分钟降雨108毫米。降雨几乎全由塬面、沟道泻到三水河里,毁田7500亩。据刘家河水文站实测,三水河最大洪水含沙量达304公斤/立方米。据此可知,本县水力侵蚀的动力主要为暴雨。

    2.重力侵蚀 本县的重力侵蚀,除黄土本身特征而外,主要还是水力促使的结果。其主要形式表现为泥流、滑坡和崩塌。其所以发生,一是因秋季连阴雨次数多,持续时间长;二是因黄土稀松多孔,垂理结构发育,透水性大而入渗快,易崩、易解、易陷。先在坡面表层发生泥流侵蚀堆及坡脚,使坡脚及沟道排水不畅,坡体侵润线随之抬高,形成滑坡。进而在塌方体的后缘至塬边继续以同理破坏,出现巨量崩塌。1970年7月31日,戚家沟道滑坡,毁地37亩;1982年8月13日西洼东头沟崩塌,毁地32亩……就是因此造成的。这说明重力侵蚀是水力侵蚀的潜伏和发展,且侵蚀程度大于水力。

    三、流失因素

    1.自然因素 从地貌看,本县高原沟壑区中,塬面只占33.3%,沟壑就占到66.7%,而沟壑又是主沟系连支沟,千米以上的主沟多达287条,500米以上的沟道379条,沟壑密度1.19公里/平方公里。从降水看,本县暴雨强度大,曾有日降水298毫米的记录;降水时间集中,曾有连阴雨历时22天和最大降水214.8毫米的记录。这种地貌和降水相结合,再加上土壤又具抗蚀抗冲性弱的特点,综合形成本县水土流失的自然基础。

    2.人为因素 历代由于战争、灾荒及统治阶级的需求,本县多次出现毁林毁牧、乱垦乱种的局面,使水土流失与日俱增。60年代初,因吃粮紧张,乱开荒地遍及全县;70年代,提出“向荒山荒坡要粮”、“向河川河滩要地”的口号,塬区部分社队进山、开荒种粮,山区总开荒面积1.7万亩;80年代初,大于25度陡坡开荒面积还有1.1万亩,占山区和过渡带总耕地面积的12.06%。过去山区属基本不流失区,现在年均侵蚀模数150吨/平方公里。过渡带流失更多。高原沟壑区同样有陡坡开荒问题。同时,在治理过程中,也有不妥作法,如造林刮山皮,铲草被等,造成新的流失。

    在农业生产中,一些坡嘴村组,为了搜肥铲畔,既破坏了田埂稳定,又搬运土壤,加速了自然侵蚀。在基本建设,尤其是靥民建宅中,不合理处置废土废渣,往往倒向山坡沟道。县城东西二河渠及汃河堤岸,近年来一直是居民和机关垃圾的倾倒之处。人为破坏,是本县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四、流失危害

    1.降低土地质量 本县每年土壤侵蚀量456.3万吨,折337.8万立方米,相当于2.54万亩耕地的0.2米厚的表层土被冲走。按水土流失面积算,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壤流失3100吨;按土壤养分含量均值算,流失氮14.136万公斤,磷1.596万公斤,钾52.44万公斤,相当于流失日本产尿素30.07万公斤,旬邑产磷肥22.8万公斤,法国产复合肥437万公斤,流失占施入氮的16.1%,磷的27%。这就使土壤层变薄,肥力减退,持水性差,生产力下降。

    2.耕地面积减少 据湫坡头、太村、赤道、排厦、土桥等乡镇6个村组沟道调查,因崩塌、淹没、沟头后退,耕地损失速率为32.7亩/次,平均2.6年出现一次,每年平均损失耕地13亩。最高一年可出现两次,这就要削减耕地65.4亩。本县耕地不断减少,水土流失是主要因素之一。

    3.塬削沟伸 汉时,旬邑县故城建于今职田镇身底沟沟头上,其塬广平,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故城被分割于沟的两岸,沟头延伸2公里。据对土桥镇马蹄沟、火泉沟的测算,每年沟头以0.81~1.2米的速度向塬心推移,致使沟道深切,塬面缩小。

    4.淤积库渠 据对全县店头水库、桥沟水库、杜家陂塘、椒村沟等8个塘库调查,死库容平均淤积占比为55.2%,总库容平均淤积占比为25.8%。依此推算,只要10多年的时间,库塘的库容将全部淤积损失。

作者:旬邑县地方志  创建时间:2023-12-15 09:50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15 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