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治理
一、分类治理
建国前,本县人民以小农经济的传统方式堵塄筑埂、打窖掏池、补豁弥缝,挖渠排水以及栽树等办法治理水土,零星分散,少济于事。建国后,就着手治理工作,1964年开始计划治理,70年代以后,治理更为加强。整个治理分四大类型实施:
1.耕地治理 就是兴修梯田、坝地、埝地、河滩造地(简称“四田”建设)。本县耕地治理分为三个阶段。1964年起,以塬面埝地整修为主;70年代集中连片,搞群众性的大会战;80年代发展为按流域统一规划,乡村协作,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1970年,北方农业会议后,本县由修“大寨田”转为每人建设一亩旱涝保收高产田。1972年,陕西省在本县召开农田基本建设现场会。从此,每年除夏、秋大忙外,其余时间都搞平整土地,直到腊月二十,而且有专门的农建班子,常年坚持不懈。全县出现了男女老少齐参战,各行各业都支援的农田基本建设高潮,涌现出职田公社园田化建设、土桥南沟和牙里连片治理、七里川及胡家灌区平整土地的先进典型。至1976年,全县累计平整土地17.5万亩。县委书记刘书润出席了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受到中共中央嘉奖,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李瑞山来县指出:“要象职田那样搞园田化建设”。
在此期间,本县曾有一些左的作法。社员两顿饭要吃在工地,当时流行的口号是:“三出勤两加班,24小时连身转”,“日战太阳夜战星,没有月亮提马灯”。男劳力日完土方8立方,女劳5立方。许多地方成立有铁姑娘农建队,完成同男劳力一样的土方量。1976年冬,县委书记刘书润任农建总指挥,县委搬到农建工地办公,17个公社关门停灶,2500名干部下到农村,与两万多群众一起大搞农建。年底,县委要求“过一个革命化春节”,大部分公社正月初三上到修路工地,城关公社80%的男劳力腊月二十九到马栏修路。在农建工地上,每个公社给“地、富、反、坏、右”办有“学习班”,白天干活,晚上学习。对不上农建的人也送入“学习班”,直至自愿上工,按时完成任务为止。
1978年,中央针对本县少数干部强迫命令、打骂群众的问题,于7月19日发出(1978)42号文件。本县在贯彻此文件过程中,有过打骂群众,体罚群众行为的干部,都一一向群众当面赔情道歉,得到群众谅解。这期间,县政府只注意休养生息,未提及农田基建,除排厦和赤道公社个别村每年平整少量土地外,其它公社均未平整土地。1980年,全县重振旗鼓,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并改过去冬季平整为夏季平整,利于土壤熟化,提高了修地质量。1984~1990年,连续7年获省、市农田基本建设一等奖。至1990年,累计建成基本农田40.8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8.7%。治理流失区水地5.81万亩,淤坝地2千亩。
2.荒山、荒坡治理 建国后开始治理荒山、荒坡。50年代主要是植树。1964年本县被列为水土流失重点县之后,县政府禁止毁林垦荒,撤销山区远耕队,对15度以上坡地实行退耕还林。据1979年统计,退地还林1.7万亩。1983年,水利水保局在后掌乡长舌头村进行荒山荒坡户包治理试点,制定了户包治理荒山荒坡的9条规定,规定所有荒山、荒坡、疏林地、未成林地和荒地一次承包到农户,划清四限,插标立界,签定合同50年不变,由县政府发给承包治理使用证,允许独户、联户、跨乡(镇)村承包。其后,全县18000多农户承包了24万多亩荒山荒坡。太村镇后堡子村文号林1986年承包了本村480亩沟坡地,栽植用材林7.2万株,经济林1350株,治理面积达90%。止1990年,全县营造水土保持林48.44万亩,人工种草11.37万亩,封山育林0.83万亩。
3.沟壑治理平整塬面土地,减少降雨径流,对村庄、道路产生的洪水,采取挖旱潦池、打沟边埂的办法,就地拦蓄,加大下渗;对拦蓄剩余的水,修渠疏引下沟,在沟边修直落式跌水或缓坡式跌水工程,将水送至沟底,在沟底修土谷坊、柳谷坊以抬高冲刷点。
塬面沟壑治理工程。1949年统计,全县塬面流槽(胡同)8500多条。在平整土地时,分台阶填筑流槽,减少地面水径流。现已治理成287条1公里以上的支沟。太村镇文家村至老虎渠的1条流槽长4公里,深1.5~2米,宽4~5米,1983年平整为耕地,增加土地30多亩。
沟岸防护治理。本县居住沟边的群众传统的做法是对洪水采取疏引、导流,以保护沟岸,将村庄、街道的洪水集中从沟头引下。1986年,县政府提出修筑沟边埂,保护塬面治理成果。沟边埂一般高1~2米,顶宽0.5米,坡比1∶1~1∶0.5,可拦蓄20年一遇的洪水,使水不下沟,减少对沟坡的冲刷。截止1990年底,全县共修筑沟边埂980公里。沟边群众有挖潦池蓄洪水的习惯,以供洗衣和建筑用水。在沟边治理中,县水利水保局根据集水面积对原有潦池进行校核,容积不够的扩挖或者掏挖淤泥;没有潦池的,组织劳力开挖。截止1990年,全县共有潦池400多个,可拦蓄洪水3万立方米。对集镇和村庄集水面积大的,修筑排洪渠、跌水,将水送至沟底。现已建成投入运行的沟头陡坡式跌水有老虎渠、南宫、马家堡3处;竖井式跌水有青村、马庄桥2处。其中青村沟头竖井式跌水为陕西省首例,1988年省水保局作为试验项目,拨款修建。
4.流域治理县境内1公里以上的沟道287条,其中,流域面积5~10平方公里的27条,30~50平方公里的3条,50~100平方公里的6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3条。沟道以分水岭形成自然集水单元,是大流域的分支,面积小、沟道短、坡度陡、汇流快,对暴雨径流反映敏感。
本县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探索治理方法,逐步推广应用。从50年代开始,在水土流失的重点村以山系、流域为单元进行治理,各公社、大队建立林场,进行集中综合治理。1981年以来,有3条小流域被列为省、市治理重点,县、乡、村也对26条小流域进行统一规划,集中、连续、综合治理。
截止1990年底,全县小流域治理面积为167.5平方公里。其中马坊沟、杏坡沟2处重点流域治理面积63.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量由建国初的每平方公里6500吨减少到564吨,减少91.3%,年拦蓄径流量由187.07万立方米增加到288.09万立方米。
小流域治理速度快、效益好的主要原因:一是规划合理,切合实际;二是推行户包治理责任制,使责、权、利紧密结合,调动了千家万户的积极性;三是从单纯防护型转向开发经营型治理,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相结合,把治理水土流失与发展商品经济相结合,使流域治理有了新的生命力;四是实行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有利于发挥群体防护作用,符合防止流失规律。
二、治理成效
1.流失减少1964~1990年,累计治理流失面积737.66平方公里,占总流失面积的51.6%。建国初,全县土壤侵蚀总量为1103万吨,1980年减少到456.3万吨,总量减少58.6%。年均侵蚀模数由建国初的7731吨/平方公里(以流域面积计)和6500吨/平方公里(以总面积计)分别降低到3189吨/平方公里和2518吨/平方公里,降低58.7%和61.3%。到1990年,重点流失的高原沟壑区侵蚀模数由年均4213吨/平方公里降低到3510吨/平方公里,径流总量下降到361.5万立方米,比1980年减少20.78%,10年削减洪量427.5万立方米。省、市重点治理的小流域拦泥削洪效益尤为明显,马坊沟流域治理前年均侵蚀模数6500吨/平方公里,治理后仅为564吨/平方公里。
2.水位升高,降雨增多拦蓄保水效益已见,地下水位平均升高0.58毫米。随森林分布与覆盖提高,年降雨量由西向东明显增加,差值达100毫米,比三四十年代增加200多毫米。
3.粮食增产农田基本建设与粮食生产呈正相关增产关系,亩产因农田基本建设单项因素平均净增18%。50年代小麦平均亩产50公斤,60年代为49公斤,70年代以来,保水保肥的农田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的35%,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提高,粮食产量迅速上升。据18个村、10762亩农建地的调查,修地前粮食总产80.8万公斤,修地后总产为170万公斤,总产增长了1.1倍,亩产由63公斤提高到132.5公斤。原底庄里村耕地全部平整后,小麦平均亩产200公斤,赵家平整1612亩耕地,小麦亩产达240公斤。1982年太峪镇野鸡红村群众承包水平埝地,小麦亩产400公斤。1980年粮食面积5305璋0亩,1990年减少到487600亩,而总产量达86118吨,比1980年净增38500吨。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15 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