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利工程
一、灌溉工程
1.引水灌溉
《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明代总兵杜应奎(县人)归里后教民疏渠引汃水灌田数十顷。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十月至弘治元年(1488)三月,知县马宗仁引汃水灌田。嘉靖二十二年(1543),县城西1里处的暖泉溪流灌田数百亩。万历时,知县方本清组织民力浚水渠10余条。崇祯年间,蝗旱并发,县人张心昌相度地势,开汃水南北二渠,灌溉数村。清代,据雍正《陕西通志·水利二》记载:“赵家渠在县东25里,引汃水灌田20余亩;汃水西流为连家渠,灌田20余亩;又西为崔家渠,灌田22亩;又西杨家渠,灌田10亩。李家渠在县西1里,引野鸡红水灌田30亩”。至乾隆二年(1737),汃水旧有渠道淤塞,民众疏通兴利。民国5年(1916),动工修建由焦家河起,至县城南门外,长约7里多,可灌田三四百亩的汃水渠,因“工程甚巨”,半途而废。至1949年,本县有小型引水渠道7条,灌田749亩。建国后,引水工程发展迅速。50年代初期恢复旧有渠堰、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修建汃惠渠、赵家洞渠等引水渠堰。70年代引水工程进入高潮时期。至1982年底,全县建成引水渠堰55条,总长59.3公里,引水流量10.2立方米/秒,灌田1.06万亩。占总灌溉面积34.1%。1983年后,主要是配套管理,巩固提高,发挥引水工程的效益。建国后的引水工程建设,比历代所修渠堰的总和增长8倍。
涧惠渠(跃进渠) 1958年修建,1960年通水,挖填土方15.9万立方米,投资17.95万元。由底庙乡的菜园子引水,于张家沟退水,全长6公里,经大小过沟12处,穿一条900米隧洞,灌溉店子河、刘家店、万家川3个村743亩耕地。
汃惠南、北渠 1955年修建,1956年通水,修建时由倒虹吸从南岸跨汃河送至北岸,1960年发生特大洪水,倒虹吸被冲垮,从汃河处分为汃惠南、北渠。南渠长4公里,沿南山脚绕流,灌溉连家河、焦家河、崔家河、安仁4个村2200亩耕地。沿渠有85米长的连家河涵洞和38米长的崔家河倒虹吸、1座跌水、2座退水和1座石墩砖拱桥。1969在渠道末端建成崔家河水电站。1980年后,由于渠系建筑物管理不善,施工质量差,建筑不配套,未正常发挥效益。北渠首位于县城东北2公里的红石岩,利用原汃惠渠上的倒虹吸作坝引水,全长4公里,流贯全县城至小塔水电站,灌溉东关、西关等5个村2400亩耕地,渠道跨4条沟,分别用钢筋混凝土管倒虹吸,砌石渡槽和木渡槽作输水建筑物。沿渠有4座排洪桥和12座便桥,城内砌护渠道400米。1980年后,由于雨水合时,渠道填平,建筑物毁坏,渠末水电站拆除。
本县境内除瓦房川属沮河流域,三水河、支党河、姜家河均系泾河水系。较大的沟道有梁渠沟、马坊沟、金池沟和柳峪沟。建国后,在三水河道修建8条自流引水渠道和27处低抽站,可灌农田3781亩。在支党河道修建2处自流引水渠道和数处低抽站,引水能力0.5立方米/秒。1970年后,在姜家河(县境内称七里川)的石沟口、潭沟建成2座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2.2平方公里,占姜家河总流域面积的39.2%。
2.蓄水灌溉
(1)陂塘
1957年陕西省关中水利工作队设计,城关、第界、吕家乡民工支援修建的乔儿沟陂塘,是本县第一座陂塘。大规模的陂塘工程在1970~1979年,由本县水利工作队设计,陂塘所在公社组织民工修建。全县建陂塘20座,总蓄水量237.6万立方米,灌溉农田0.58万亩。但工程质量差,水源不足,淤积渗漏,垮坝严重,到1990年减少到14座,灌溉面积减少到0.32万亩。
(2)水库
七里川水库 位于七里川石沟口,控制流域面积27.4平方公里。库容326万立方米,设施灌溉面积1.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92万亩。1968年由县农林水牧局、水利工作队勘测规划,1970年9月县上组织受益的3个公社修建水库枢纽和环山渠道,1971年动员中塬8个公社的劳力开挖隧洞和塬面干渠,历时6年,1974年7月投入灌溉,1977年加固处理。
潭沟水库 属七里川水库渠库结合工程之一,以拦蓄洪水和调节干渠流量为主,兼作防洪、抽灌、养鱼等。控制流域面积4.8平方公里,总库容108万立方米,坝高47米,坝顶兼作土桥至耀县照金公路,在涵管与隧洞相接处,分别设两眼抽水井,安装370型深井泵2台,抽水扬程18.8米,将水提至七里川干渠,有效灌溉面积3100亩。潭沟水库1970年随七里川水库施工设计,1971年7月由湫坡头、职田、后掌、底庙4个非受益公社组织2700名民工修建,1974年建成。1975年土坝沉陷,坝右肩76米溢洪涵管全部破裂,1976年涵管堵塞,另开直墙拱形退水洞。1981年秋雨过多,迎水坡滑塌1万多方,垮坝顶渠道48米,后经抢修,运行基本正常。
乔儿沟水库 属七里川水库渠库结合工程、以调节七里川水库干渠流量为主,兼作防洪、交通、自流灌溉、养鱼等。坝址位于七里川干渠10.2~10.3公里处,土坝高54米,坝顶长100米,控制流域面积5.4平方公里,总库容112.5万立方米。工程由“七水上塬工程处”勘测设计,1971年秋由郑家、太村、张洪、赤道4个公社动员2800名民工修建,历时3年。工程是在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情况下进行的,质量差,土坝两肩出现15条纵横裂缝,1973~1976年坝顶沉陷4.2米,1974年起历时3年,进行帷幕灌浆,两坡加高配土,使水库一直带病运行。
苍儿沟水库 是一座均质土坝,位于石门乡苍儿沟流域上游的金旮旯,控制流域面积11.8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98万立方米,暴雨泾流时间长,无暴涨暴落,年均输沙量为1200吨,属高原山区型蓄水工程。总库容113.9万立方米,设施灌溉面积8000亩。工程是1958年8月由关中水利工作队和西安交通大学水利系实习生勘测设计,同年12月动员全县1500名劳力,用人工挑土、木制独轮车推土,人工夯实修建。1960年完成土坝、放水卧管和溢洪道开挖工程,因压缩基建暂停修建。1969年10月开挖环山输水渠道,1984年上级拨款进行补强,1990年因环山渠道滑塌,水库未能投入运行。
胡家水库 1971年秋,胡家村沟道北岸滑塌,1972年冬,由赤道公社组织7个大队的劳力,整修加固成高43米,顶长180米,顶宽6米,底宽200米的拦水大坝,库容量95万立方米。1974年竣工,投入运行。
马坊水库 位于马坊沟流域,坝址南接老虎渠村,北临马坊村,水库控制流域面积7平方公里,始建于1978年,大坝系均质土坝,坝高25米,总库容24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8万立方米,未设放水洞,溢洪道宽1.5米。南北二站共设计灌溉面积1500亩,有效灌溉面积800亩。工程建成后仅用过一两次,由于建设标准较低,加之管理不善、年久失修,损坏严重,不能继续发挥作用。
3.提水灌溉
解放水车 本县1955年开始采用解放式水车。这种水车系铁质结构,由主架拐臂、传动齿轮、主轴、键盘、水管、铁链等组成,铁链每隔2尺装有橡皮活塞,水管从井口直入水中,铁链从水中进入管筒,用人力或畜力驱动链轮,带动铁链上下旋转,即可提水灌溉。60年代,本县川道及浅水区浇地主要靠水车提水,至1969年,全县发展水车14部,灌溉1235亩。60年代末开始使用水泵,水车遂被淘汰。
打旱井 50年代末“大跃进”时,除山区外,全县打旱井(蓄水窖)万余眼,以图雨时收水,旱时浇地,但因起不了此作用而废弃。
打灌井 从60年代后期起,相继采用大锅锥、冲击锥和钻机等打井新机具,打井速度高。1968年,县农业工作站首次在太峪公社文家三队打成1眼锅锥井。翌年,又在原底公社南头打井14眼,至1972年,全县打锅锥井150眼。井深一般50~60米,多配用350、370、450型水泵,每小时抽水40立方米。因经验不足,成井用炉渣碎石过滤箍筒,阻挡水眼,每眼井灌地仅约5亩。
1973年始用钻机凿井,同年6月,县水利工作队在镇头农场打机井1眼,之后全县水利建设处于热潮时期,趋向深机井、辐射井。1975年,地下水工作队拥有6台钻机,2台空压机和6台发电机。1976年打井43眼。成井深度一般100~120米,最深达150米。深机井、辐射井均配套450、488型水泵和潜水泵,每小时出水量20~40立方米,每眼井可灌溉50~100亩耕地。 至1990年,全县共凿井(不含民用井)429眼,剔除报废132眼(其中锅锥井3眼,深井机86眼,辐射井43眼),还有297眼使用。
抽水站 本县抽水站始建于60年代初,国家给农村拨专款提供一批农用离心水泵、锅驼机、柴油机、电动机等机电设备。1960年10月本县第一座抽水站在城关镇崔家河建成。1970年,又建成鸡儿咀、焦家河、马曲抽水机站,总装机8台,容量96马力,扬程10~15米,灌溉面积400亩。
1971年,抽水站进入大发展阶段,到1981年全县建成抽水站106处,装机109台,容量2604千瓦。其中50米以下低抽站77处,50~150米高抽站27处,灌溉面积2.05万亩。
胡家抽水站是本县唯一的500亩抽水灌区。1971年修建,1974年建成溢洪道,一、二级抽水站,当年投入灌溉。
至1990年,除报废及一些改为人饮工程外,实有高低抽水站20处,灌溉面积由1982年的2.05万亩,减少到6230亩,减少70%。其原因,一是工程规划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差,灌区不配套;二是管理不善,设施破坏严重,工程效益低;三是灌溉费用大,资金紧缺,工程维修困难。
喷灌 1976年在本县开始发展,先后在湫坡头公社散集大队和原底公社庄里大队建成6处喷滴灌示范点,推广运用移动式喷灌机8台,发展喷滴灌250亩。由于喷灌设备不是系列化、通用化,产品质次价高,不配套,加上管理不善,设施破坏严重,至1990年,喷灌设备无一保留。
二、防洪工程
本县防洪工程,先后有三水河县城段、马渠沟、东河、西河、南沟、宋家沟等。
1.三水河治理 三水河河床宽浅,主流摆动,遇洪淹没农田,冲毁村庄,沿岸人民深受其害。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九月,职田镇以及周围各村群众200多人集资在职田镇牙里河村西,对天然形成横跨汃河的“隔水卫”泄水洞进行整修,使周围村庄及路面得到保护。
1950~1967年,没有统一规划,群众自行治理,因害设防,因险护滩,汃河主流趋于稳定。1977年,本县勘测规划汃河治理方案,成立汃河指挥部,动员丈八寺、土桥、排厦、原底、张洪、赤道、城关、清塬、后掌、职田、湫坡头、太峪、郑家13个公社的2300名劳力组成专业队长期施工,采取截弯取直,缩小河床断面,稳定河槽的办法,治理自崔家河至张家河12.2公里的河道,当年5月27日基本完工。造滩地600亩,保护农田2400亩。在材料、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完成土方113万立方米,用水泥5300吨、钢材5吨、木材45立方米,投资116万元,筑成宽4米,高3.5米的河堤12.2公里,河床宽42~45米,最大过水量为585立方米/秒。
在“大批促大干”的形势下,工程仓促上马,边干边规划,河床断面不一致,达不到行洪标准。1979年7月31日爆发1440立方米/秒的洪水,冲毁河堤28处1.2公里、丁字坝等建筑物176座,淹没庄稼1763亩。1984年,对东关至小塔1公里长的河堤顶加宽到15米,改为堤路结合工程,现已投入运行。
2.西河工程 西河属汃河支流之一,发源于野鸡红,流经中共旬邑县委驻地西侧。1975年春,在“农业学大寨”中,以改直河道防御洪水、保障城区渡汛安全为目的,发动城关公社民工和县直机关单位职工1000人治理西河。砌筑高3米、长720米的两岸河堤,堤上为简易公路。完成土石方2.8万立方米,投资6.5万元。1976年汛期,河水暴涨,下游水毁严重,同年后季进行修复加固。
3.东河工程 东河属汃河支流之一,发源于南宫村沟,流经泰蟮东侧。1976年采取截弯取直、缩小河床断面的方法开始修建,动员县城机关单位职工挖填土方,拉运块石,城关民工施工,于同年汛前砌成高3.5米、长600米的两岸护堤,最大洪流量132.6立方米/秒。完成挖填土方2.4万立方米、块石4400立方米,投工29.9万个,投资5.6万元。
三、排涝工程
本县挖掘潦池始于公元前13世纪至前12世纪,县境内的村落大都挖有潦池,以供排涝、牲畜饮水、洗衣、建筑等用。清至民国时期,家家修有水眼或水窖,雨天排水防涝,所排雨水大部流入沟内,少部流入潦池。建国初,县城无排涝水道。70年代初,先修泰塔路排水渠道。80~90年代先后修建中山街、西街、北街、南街等10条地下水道,以排涝泄污。今县城主要街道排水畅通,形成网络,无水涝灾害发生。
四、饮水工程
1965年,县水利工作队在小塔沟勘测规划,引山涧水,修蓄水池,将水送至县城,供城区单位职工和群众用水。之后,县自来水公司在原有水源和设施的基础上,在汃河河床外凿2个辐射井,使本县城区自来水规模达到日供水300立方米。
农村饮水工程始建于70年代。肖嘴人饮站是本县第一座人畜饮水工程。至1981年底,全县共建人畜饮水工程198处,209项。
这些饮水工程,按设施可解决10.3万人和1.4万头家畜饮水,但有77%的工程是单纯搞三联泵小高抽分散供水,工程质量低,选址盲目,到1982年,有40%的工程被水毁。实际受益群众只有8.1万人,家畜1.3万头。
1984年后,县水利工作队组织技术干部对已成工程进行技术考评,采取集中供水和分散供水相结合的方式兴建饮水工程。至1990年,修建、合并联饮站172处。
张洪人饮站 1983年10月开工,1984年11月建成,利用陆家胡同53.7米的辐射井,安装水泵两组,装机容量30千瓦,埋设主管道4条,计5.9公里,输水能力19.8立方米小时;安装支管道和进户管道26条,9.7公里。投资17.3万元,解决了关道嘴、郭家嘴、坳子嘴、庆丰、北胡同、张洪街、陆家胡同、中街等8个行政村和19个机关单位5952人、500头大家畜的饮水困难。
庄合人饮站 1985年11月建成投入运行。安装潜水泵1台,装机17千瓦,总扬程197.5米,送水至蒲社、郝村、庄合、贝子、南壕、东窑、吕家、姚家8个村庄,7个单位,解决了3779人,542头大家畜用水。总投资18万元。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15 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