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匠铺
一、铁匠铺
清末,河南一马姓铁匠在职田镇开设铁匠铺,其子马志杰、孙马五经继承祖业,1953年加入手工业合作组。30年代河南一李姓铁匠在县城开设铁匠铺,历父子两代,1946年停业回原籍。民国中期,职田镇景家铁匠在家中办铁匠铺,其后辈有多人继承祖业,至今在当地颇有名气。1930年前后,河南一贾姓铁匠在底庙镇东牛村开铁匠铺,建国前夕返回原籍。30年代在土桥镇开铁匠铺的有北沟村王永全,1945年去世后,其徒张乡全继业。在张洪镇开铁匠铺的有陆家胡同村潘百百,1945年去世后,其徒陆书义继业。在太峪镇开铁匠铺的有屯庄村张世德,其子张闯、张同官继承父业。1940年前后,河南潘姓和孙姓铁匠分别在西庄子村和底庙街开铁匠铺,长期打造、出售铁器。1946年居住在县城盐店巷的沈关宝在家开铁匠铺。建国后,长期在家做铁活的有张洪镇中街张牛,庆丰村陈敦,底庙东牛村万毛月,北庄村窦官锁兄弟,另有职田镇景家、土桥镇牙里、王村等铁匠。
二、银匠铺
民国时期,全县有银匠铺6个,建国后因国家统购白银,大多于1953年前停业。较有名气的有县城西关习常定、习凤茂父子。30年代河南一张姓银匠在职田镇开办银楼,1942年回原籍。张洪镇陈姓银匠在张洪镇开银匠铺,其子陈云贵后继父业。1940年,土桥镇沟东村张庭芳、张寿德、孙锁娃在土桥镇开设银匠铺。唐家村唐茂生在太峪镇开设银匠铺。1953年后,全县再无专门银器制作匠。1980年后偶有外地银匠来本县加工、出售金银首饰。
三、裁缝铺
民国中期,全县有裁缝铺3家,其中县城两家。一处系原籍临潼的孟姓人开办,建国前夕停业回原籍。另一处系原籍渭南的王姓人开办,1953年停业回原籍。张洪镇当时有裁缝铺一处,系陆家胡同村一杨姓人开办,主要制做寿衣、皮袄等,建国初停业。1938~1940年,中共关中地委曾在后掌阳坡头办缝纫部,1946年又在青岗坪办缝纫部,给根据地军民缝制衣裳。1953~1979年,各镇街都曾设集体合作性质的缝纫组。1980年后,个体缝纫业迅速发展。至1990年,全县共有个体缝纫部300余家,其中有50余户在城镇街设铺,其余均在自己家中做活,逢集日上街出售成衣。
四、木匠
民国时期,全县共有木匠200余名,多走村串户做活,很少有开设匠铺的,仅贾村一李姓木匠于1940年前后曾在县城开木匠铺,1945年因经营不善停业。建国后,本县木匠逐年增加,到1980年增至900余人,全部走村串户做活。1990年,全县共有木匠2000余人,部分平时出县揽活,部分仍在县境内走村串户做活,极少数在各(乡)镇街设铺加工、出售家具。县城有个体家具店3处,其余8个集镇各有1~2处。全县木工中,张洪镇府池村的木匠最有名气。
五、建筑工匠
民国时期,全县有建筑工匠200余人,大多数为修窑者,故称泥水匠或窑匠。内仅有房木匠数十人。建国后至1979年,全县建筑工匠增加到300余人。至1990年,增加到1800多人,其中90%系修楼、建房的匠人,修窑者逐渐减少。
六、小炉匠
民国时期,全县有小炉匠5人,1953年多参加手工业合作组。1980年至今,小炉匠已发展到20余名,每逢集日上街搞器皿修理。
七、鞋匠
为新兴行业,于70年代中期兴起,80年代发展迅速,至1990年全县已有钉鞋匠80余人,其中县城有10余人。
八、石匠
民国时期全县有石匠50余人,以城关肖嘴的石匠最有名气。建国后至1978年,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数逐渐减少,1979年之后又有复兴之势,1990年全县有石匠50余人。
九、皮革匠
民国时全县有皮革匠30余人,其中职田街张永福和太村镇罗家嘴村的皮匠有名气。建国后至1978年此行业无大的发展,1979年之后渐有复兴,1990年全县有皮革匠40余人。
十、其它工艺匠
民国时期全县有做纸货、蜡烛的工艺匠30余人。其中职田镇万寿村张百彦于30年代曾在职田街开纸货铺,1953年停业。建国后至今,全县工艺业有较大发展,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专职者较少,业余者达数百人。仅利用农闲做灯笼者全县就达300余户,有此手艺的男女老少达800余人,1990年县城有纸货铺5处,各镇街也有1~2处。
本县各类编织和加工业的历史也较长。民国时期至今,郑家乡南掌村的编蓆,职田镇早池村、万寿村的编簸箕,下墙村做木杈,仁安村织口袋,底庙乡郭村加工耧、斗等工艺久负盛名,其中不少手艺至今流传。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15 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