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路

    旬邑山大沟深,交通落后,旧时,一些乡村道路沿胡同、沟边、地坎通行。可行车马者,称大路;只供人行者,称小路;山区人民在进行生产和交往中“践草为径”,称羊肠路。乡村道路多为土面,坎坷崎岖,凹处辙深盈尺,雨天泥泞难行,常覆车折轮。

    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交通建设,乡村道路逐年拓展,改造旧路,以段包段、村包村的方法,截弯降坡,加宽路面。截止1990年新建乡村公路386.7公里,部分乡村道路实现砂石化,使全县17个乡镇、280个行政村全部可通汽车,形成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网,使货畅其流,人便于行,改变了历史上本县交通落后的状况。

    二、桥梁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到民国|9年(1930),官府和仁人志士于县境各河流修建的砖桥、石拱桥、土筑桥有:西溪桥、杜家桥、赤道桥、暗桥、聚珍桥、汃水桥、细腰桥、迎恩桥、东涧桥、利济桥、陡冈桥、东土桥、西土桥、野茅沟桥、东桥、许家桥16座,以便交通。其中,暗桥在县北30里,横跨支党河两岸,悬崖中通道路,嘉靖二十七年(1548)汾巡道副使周洪范建铁门一重,厦屋三间,险固可守;聚珍桥在县西志岐门外,明万历知县秦渠建,清康熙知县林逢泰重修;汃水桥在县城南门外,细腰桥在县西40里接邠州界,长60余丈,平接两岸,细如蜂腰;东桥位置在东河,长43尺,宽24尺,高35尺,弧形负载1000公斤,为石拱结构;迎恩桥位置在西溪,长28尺,宽15尺,高22尺,为木质结构,负载1000公斤;利济桥位置在小溪,长62尺,宽12尺,高75尺,为长方形土桥,负载850公斤;陡冈桥在枯水河,长20尺,宽10尺,高10尺,为弧形石桥,负载1000公斤;许家桥在泥水河,长20尺,宽7尺,高10尺,为长方形木桥,负载500公斤;东、西土桥位于土桥镇东2里和西10里处,属土筑而成,崩坏已久,康熙十四年(1675)、乾隆四十七年(1782)曾经修复,其址今已毁。

作者:旬邑县地方志  创建时间:2023-12-15 11:08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15 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