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工具分为人力背挑、畜驮、车运三个阶段。

    1.人力背挑

    原始社会,本县就有原始先民生存,在狩猎、采集、生产过程中,以最简单的交通工具,进行运输。平地上,采用人力背、挑、抬,羊肠小路只能背负。提拿物品,或直接提拿,或以兽皮、树枝制成包和篮筐装拿。拉运东西多以绳索直接拴系,由人力拽引而行。

    2.畜驮

    牛马等大牲畜经过驯化,供人使役,用以驮载,大约出现在距今3000多年前。

    清至民国时期,本县群众多用牲畜驮煤驮盐,从事运输。建国后,1954年,枸邑县供销合作社经理部在张洪镇成立运输社,养骡子12匹,专门承担民间驮运,同年,本县有农村运输队10个,拥有职工162人,以畜驮运,农忙时搞生产。1962年,职田、太峪、城关、土桥、马栏成立6个搬运队,有职工72人。1970年后,全县城乡均无搬运组织,由群众与有关单位联系,随时承担一些搬运任务。

    3.车运

    清时,货运多用畜力木轮车(牛车)。从1957年起,乡间运输增加人力架子车133辆,畜力胶轮车23辆。1960年始用拖拉机运输,进入70年代,乡村运输逐渐被机动车取代,各生产队陆续购买拖拉机,社会车辆不断增多。1980年,全县有货运汽车119辆,拖拉机508台,畜力胶轮车121辆,架子车2.3万辆。至1990年,货运汽车增加到345辆,拖拉机1072台。

作者:旬邑县地方志  创建时间:2023-12-15 11:13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15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