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邮政
一、邮政业务
1.函件
分信函、明信片、印刷品和盲人读物4种。按处理手续则分为平常函件和给据函件2种,在给据函件中,又有挂号、特种挂号和保价信函之分。
清宣统三年(1911),本县开办函件邮寄业务。1957年9月10日起,将军事函件寄递业务移交邮电局办理,官兵信函实行免费邮寄。1958年开办保价印刷品信函业务,同年4月1日起取消军官免费寄信的规定。1960年9月1日起,增办特种挂号信函业务,只限邮寄粮票、油票、布票、户口迁移证、粮食转移证和共青团组织关系等。1966年,停办双挂号信函业务,恢复代收货价函件业务。1969年,停办存局候领、代收货价和收寄货样业务。1979年,恢复双挂号信函业务。1980年7月1日,恢复代收广告和存局候领业务。1987年11月16日起,在县局和部分邮电所开办国内邮政快件业务。
2.包裹
分为包裹和快递小包2种。按处理手续则分普通包裹和保价包裹,另有代收货价包裹业务。
民国3年(1914)开始办理包裹邮寄业务。1979年,增设代收货价包裹业务。同年7月1日起,开办甲、乙类保价包裹业务。1986年7月1日起,普通包裹又分为商品包裹(包括快递小包)和民用包裹。1987年11月起,开办大件包裹业务(超过商品包裹的尺寸、重量)。
3.汇兑
分善通汇款和电报汇款。
民国25年(1936)始,开办汇兑业务,但当时只限在邮区内代办所之间及各邮局开发同邮区代办所之间使用。其限额为最小1元,最大10元。1957年开办电报汇款业务。1980年取销汇兑300元的限额,规定最高限额为5000元。1990年,汇票为15527张。
4.机要、军邮
1958年开办机要通讯业务,配专职机要员1人。
解放战争时期,军队各级政治部成立军邮,负责军内和地方党政的秘密文件传递。
5.报刊发行
民国26年(1937),本县开办报刊发行业务。1946年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马栏通讯站办理报纸订销业务。1950年,《群众日报》期发份数为450份,全县订《人民日报》1份。1958年,报刊期份数9693份。1990年,各种报纸、刊物发行份数为2220066份。其中报纸2106652份,刊物113414份。其增长比例,居咸阳市之首。
6.集邮、邮政储蓄
民国26年(1937),本县邮政局出售纪念邮票3.25万元(法币)。1985年7月,县邮电局开办集邮业务,当年收入886元,至1990年,集邮累计收入达26069元。
民国26年(1937),栒邑邮政局开办邮政储蓄业务,储蓄券额为45万元(法币)。民国31年(1942)6月28日,由邮政储金汇业局发行的券额为“国币拾元整”,订期3年,龙高镇(原属栒邑)一群众保存5张券的号码,从4664、4670、4671、4672到12881,其差额号达8217张,其券额最低数为82170元(法币)。1986年,本县邮电局开办邮政储蓄业务,同时,还在职田、张洪、土桥、太村、转角5个邮电所开办邮储业务,至1990年末,人民币邮政储蓄余额为999191元。
二、邮件投递
民国25年(1936),设栒邑至邠县、栒邑至正宁、栒邑至淳化3条步差邮路,班期为逐日班、间二日班和间四日班。此3条干线邮路连通县内张洪、太村、职田、土桥和龙高5个镇邮政代办所的邮代投递业务。
1950年,新开栒邑经土桥到龙高(当日班)、栒邑至马栏(间二日班)、栒邑至职田、栒邑至太村4条步班邮路。停办栒邑至正宁三河镇邮路。
1951年栒邑至邠县邮路改为驮班。
1953年,拨发自行车1辆。
1957年,全面调整乡邮路。全县2个区3个乡145个合作社405个村全部通邮,乡邮路全长787公里,各合作社设社办邮递员1人,报刊信件投递到户。
1958年,全县乡邮路25条,总长894公里,邮递员12人,全部为自行车投递。
1975年4月25日,开办西安至旬邑汽车邮路。彬县至旬邑的县际邮路停止。
1976年省局调给本县邮电局212型吉普车1辆。同年11月15日,旬邑和铜川邮电局分别派员到杨家店村商议转角邮件经铜川局转递的手续移交事宜。从此撤销自1950年以来铜川至转角段的驮班邮路,开办旬邑县城经职田、马栏到转角邮电所第一个县办汽车邮路。1986年自办汽车邮路改为委办汽车邮路,后又改为委办自押汽车邮路。
1990年,全县邮路总长1304公里,邮运员1人,押运员1人,乡邮员19人,城市投递员2人,邮运自行车32辆。17个乡(镇)280个行政村全部通邮。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15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