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构沿革

    古代,设烽火台通报紧急军情。本县境内有烽火台6座,从淳化入境,由南向北,依次为土桥风泉、清塬吕家、职田万寿、湫坡头墩店、北崖头、底庙产场进入甘肃正宁。

    秦至明,历代均设驿站。专供传递官府文书的驿使与来往官员住宿或换乘,号为置邮传命。时有风泉、职田、店子河数驿。

    清雍正十三年(1736)二月设铺传递。自县城北至甘肃庆阳肘50里,递马2匹、马夫1人。20里递淳化县姜嫄铺,10里至邠州北嘴铺。县内在县城、魏洛村、张洪、百子村、排厦村、土桥设6个铺递,以步行为主传递公文。

    清同治《三水县志》载:“三水之铺,十有四所”。即东有万寿、职田、北坡3铺达马栏通榆林;西有魏洛、爰得2铺通邠州;南有甘峪、姚家、排厦、土桥4铺到淳化;北有马坊、太峪、甘家店、长岭、山甲5铺通庆宁。

    清光绪年间撤驿设邮。宣统三年(1911)四月,始设三水邮寄代办所,由私人商号代办邮政业务。归邠县邮政局管辖。

    民国25年(1936)12月15日成立枸邑县邮政局(三等乙级)。民国26年(193=)成立职田、张洪、太峪3个邮政代办所。同年成立枸邑县电话管理所。民国34年(1945)增设土桥、龙高2个邮政代办所。民国36年(1947),改枸邑县邮政局为邮政代办所,同县内其它代办所均由邠县邮政局管辖,至1949年本县全境解放。

    1936年6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后,亦成立边区邮政局。1938年5月改名为通讯站,与中华邮政并存。陕北公学(1938年7月~1939年6月)在本县看花宫村时,学生信件、汇款等均经中华邮局栒邑职田邮政代办所经办,寄往延安或全国各地。1939年陕北公学离开看花宫时,学校还专为职田代办所函称:“本校继续在延安开办,今后所有本校及本校同学信件,均请转寄延安陕北公学为盼”。

    1946年4月25日,陕甘宁边区邮政管理局成立后,下辖12个内地局,本县马栏为一个内地局,称关中邮政分区(亦称通讯站),属关中分区内务部领导。开办信函、报纸、包件、汇兑等业务,不仅使解放区的邮递工作畅通无阻,寄往国民党统治区的信件亦正常转递。以延安为中心的通讯站建立后,有4条干线、14条支线,本县马栏到延安的邮件经店头、富县、甘泉,9天可达,每日一班。县境内的区乡通讯工作,均由区乡政府文书兼管,每3天给边区、县城送信一次,并建立有严密的邮袋封口、投递登记等制度。

    1949年8月1日始建栒邑县邮政局,县政府内设枸邑地方电信所。1953年9月14日,枸邑县邮政局与地方电信所合并为枸邑县邮电局。

    1958年,本县并入彬县,栒邑县邮电局改为枸邑邮电支局。1961年,随县制恢复栒邑县邮电局。

    1969年,撤销旬邑县邮电局,分设邮政、电信二局。1973年复又合并为邮电局。至1990年,县邮电局内设邮政、机线、报话3个组,财会、经营、机要3个办公室。下设太村、张洪、职田、土桥、马栏、底庙、转角、湫坡头、清塬、丈八寺10个邮电所。

    二、管理

    邮电企业主要围绕设备维护和安全生产进行管理,邮电局配备专门检修人员,制订严格工作制度,加强业务监督检查,使邮电服务“迅速、准确、安全、方便”。1979~1990年,本县邮电局职工仅增加3人,而业务总量增长2.21倍,收入增长3.78倍。

作者:旬邑县地方志  创建时间:2023-12-15 11:14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15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