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构
民国30年(1941)以前,本县合作事宜由县府第四科兼管,时以信用合作为主。是年7月,陕西省合作事业管理处派员来县,督促筹设栒邑县合作社指导室,次年5月,开始在各乡、镇组设供给及生产消费合作社。先在土桥镇试办,眉在8乡镇各设1社,计社员2483人,股金92万元(法币),经营少量的布匹、食盐、食糖、药品等。至民国33年(1944)年终结算,盈余总额128.9万余元(法币),除其它各金依法处理外,社员分配金悉数增为股金。民国31年(1942)底,在张洪镇孙家胡同组设纱布生产合作社,有社员22人,股金3650元(法币),后因物价上涨、纱线受封锁限制不易购买而暂停。民国32年(1943)春,本县公务人员成立公务员工消费合作社,有社员263人,股金3万元(法币),至次年底共盈余19万余元(法币),社员分配金充增股金。民国33年(1944)9月,成立县联合社,有社员社9处,股金50万元(法币),经营石印、印刷业务,以供机关及社会需要。民国36年(1947)后,因经营管理不善,信誉不佳,难以继续维持,上述各类合作社基本解体,财产器具全部拍卖。建国后,人民政府予以清算接收。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本境辖区内先后创办的合作社有:
1935年,本县清塬群众以粮代币入股,在曲家湾办起第一个合作社,吕怀荣任主任,后迁坳里村。1936年春,赤水县二区在风泉创办合作社。1937年,新正县在马家堡成立合作社,股金80元。1937~1938年春,赤水县各区均成立了合作社。1939年新正县以190元资本开办一个纺织厂,赤水县以6000元开办一个工厂。至1940年新正县5个区均办起合作社,股金增到7000多元。这些合作社多用摊派方法吸收股金,开设小规模商店,在供应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日用品、供给军需物资以及支援边区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国共两党磨擦开始,合作社成为流动游击式,货物不能自由输入,致合作社日趋不振、规模渐小。1942年3月,赤水县将各区合作社与纺织厂合并,所有资金、人员集中于县(赤水)联社,统一分配。10月,重新整理股票,登记社员。1943年,赤水、新正两县均成立运输队,群众自愿将牲口入股,开展了运输业务(以运盐为主),至1944年两个运输队共有牲口46头。1945年,赤水县召集各区社主任会议,讨论民办公助的基本精神,将各区社财产、资金及红利分给各社。1946年后,胡宗南进犯边区,合作社损失惨重,多数停办。至1949年本县全境解放时,老区保留下来的仅清塬、风泉、职田、马栏4个合作社。
1949年7月,本县成立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筹备处。设人事、组导、业务3股,有人员11名。1954年5月,成立枸邑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简称县联社),置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设秘书、组导、财务、业务、生产、计统、干部、手工业指导等股,各股置股长1人。1955年改股为科,并增设推销科和供应科。1957年12月又改科为股,并将人事、秘书二股合并为行政股,计统、财务股合并为计财股,业务股并入组导股。1958年4月将供销合作联社与县服务公司合并成立栒邑县第二商业局,7月又并入商业局,1961年11月复分出为供销合作社。1968年7月,与商业局合并为商供工作服务站,1969年又从中分出为供销工作服务站,1970年再度与商业局合并,1978年1月再次分设至今。下设秘书、计财、业务三股,1983年增设党委办公室,1988年10月将党委办公室与秘书股合并为办公室,成为二股一室。编制23人。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22 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