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供销企业
一、基层供销社
1951年1月至1956年底,在对老区合作社和旧合作社进行整顿改造的基础上,本县先后设立土桥、张洪、太峪、城关、职田、底庙、清塬、马栏、湫坡头等9处基层锲销合作社,并在石门、丈八寺、百子、郑家设分销店。基层供销社属于集体经济,工作重点在农村,主要任务是收购农副产品,组织工业品下乡,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初建时,一般设零售门市部、分销店和采购站(负责收购推销农副产品)。1955年以后,各基层供销社设有生产资料、副食品、日用杂品、棉布、百货、文化用品等专业商店,实行经理负责制,单独核算。1957年取消经理负责制,撤销各专业商店,各基层社设3~4个门市部,实行统一经营、统一核算。1958年供销并入国营商业,基层供销社改为国营商店。1961年供销社恢复期间,清退原来社员旧股12260股,发放红利1069.8元,并在“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原则下,发展新社股25323股(每股2元),时有8个基层供销社、10个分销店。1971~1973年,全县17个公社全部建立供销合作社,过去的分销店全部成为独吏核算单位。1978年起,各基层社均设有生产、副食、百货、针织、棉布、文具、收购、日杂、综合等门市部,并设有营业食堂、旅社、理发等饮食服务店堂。至1990年,全县有15处基层供销社,6个分销店,各类门市店堂132个,有营业职工357人,基层管理人员74人。
二、农村代购代销店
农村代购代销店(简称双代店)属亦农亦商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组织,是基层供销社辅助性的购销点。其任务是:收购零星副业产品和废旧物资、推销生活必需品和小工业品。由供销社对其进行业务领导、拔付资金、下达指标任务。经营范围是代销生活必需品如煤油、火柴、食盐、烟酒、肥皂、纸张、电池、学生文化用品和其它小工业品,个别代营常用小成药;代购商品限于社员个人出售的零星副业产品和废旧物资。经营特点是:店小占用资金少,商品勤进快销、接近群众、有利生产、节约劳力、方便全村。
1956年,依“商业网点调整下伸”方针,本县结合安排私商人员,先后在阳坡头、杜家、马渠、蜈蚣等地设立代销点,当时只代销不代购。1965年后季,将其改为代购代销店,同时各基层供销社普遍设立代购代销店:职田供销社在坪里、恒安州设点,马栏社在杨家店子、张山设点,土桥社在太子、新庄子、马庄设点,底庙社在刘家店设点,至年底全县办起第一批双代店13处,有人员18人,铺底资金均在300元以内。在此期间,张洪、太村、湫坡头等地从1956年起先后在部分农村建起16个亦农亦商的农村供销部,属队办商业,有的是社员入股办的,有的则由附近几个自然村投资合办,大的资金达三四千元,小的三五百元。至1961年已达32个。因其与中央规定的生产队不能经营商业的政策相违背,遂于1965年后季全部撤销,由供销社将其改办为代购代销店,原资金退给生产队,货物按价接收,保持了原有规模,并投入了大量资金,促进了双代店的发展,至1966年,全县有双代店47个。“文革”初期,双代店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管理和经营也出现了许多弊端,1969年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农村商业,使双代店得以重新发展。70年代,是本县农村双代店发展的兴盛时期:1971年发展到150处,人员增至162人,至1977年全县247个大队,建立双代店202处,占到82%,全年销售总额176.78万元,收购总额23.63万元,分别占到供销社销售和收购总额的18.9%和7.3%。1978年12月召开全县第一次农村代购代销工作会议,推动了双代店的进一步发展。至1979年发展到232处,人员257人,占用供销社资金30万元,代销和代购总额分别占到供销社总额的23%和9%。1981年进行供销体制改革,普遍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双代店逐渐减少,至1988年,全县有154个,铺底资金21万元。
农村双代店实行“两表”(商品盘点表、财务分析表)、“三帐”(代购、代销商品数量金额帐、现金收付日记帐)、“五定”(定人员、资金、购销任务、经营品种、费用)和“七不准”(不准克扣群众、私自变价、赊销预付、挪用资金、为生产队和个人代销产品、私自销售收购的商品、商品“走后门”)的经营管理办法。双代员由生产队推荐供销社考察、公社党委批准决定,受供销社和大队双层领导。工资实行固定补贴和提取手续费两种:前者是供销社补给生产大队商业误工每人每月18元,营业费用由供销社审核报销。后者为月销售额千元以下者按3%提取,千元以上者按2%提取,营业费用亦在手续费中支付。此2种形式所得收入均需交纳所在生产队,由生产队按同等劳力记工,参加农业分配。双代员个人生活补贴根据购销任务完成情况和工作年限而定,一般每人每月4~6元,由供销社直接发给。
三、专营公司
1、旬邑县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公司
1953年10月,在彬县县城北街骡马店内,设立枸邑县供销社货物转运站(后改名供销经理部),承担批发和采购业务。1954年10月,在张洪镇设供应组,负责手工业及农副产品加工订货与收购工作。1955年2月,在此基础上,成立生产资料供应经理部。1957年将彬县、张洪两处合并成立枸邑县供销经理部,设址张洪镇,有职工30多人,经营范围以生产资料、土产收购、日用杂品为主,经营方式为批零兼营。1961年11月,供销社恢复后,建立采购、供应两个经理部,采购经理部设张洪镇,供应经理部设县城,主要经营工业品批发业务。1963年主要工业品交由国营商业经销,采、供两处又合并为供销经理部,仍设张洪镇,1967年迁址县城西关正街,1970年改为供销公司,1971年更名生产资料农副公司。1980年,又单设农副产品公司,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发展农副产品生产。经营范围有:土特产品、果品、调味品、废旧物资、日用杂品、畜产品、棉、烟、麻、茶等。1984年3月将生产资料公司、农副产品公司合并成立旬邑县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公司,置经理1人,副经理2人,设人秘、业务、运输、会统、副业5个组,有职工42人。1985年货物吞吐量逾万吨,有流动资金22万元,固定资产23.8万元,商品销售总额540万元。
2、旬邑县工业品公司
1979年11月,成立旬邑县贸易货栈,设址生产资料农副公司,业务合一、分别核算、统负盈亏,既有自营业务,也有代营业务,属居间性、服务性商业企业。其业务范围为代购代销、议购议销、代储代运、办理信托,同时承担完成国家统购派购任务以后的农副产品、社队企业产品以及工业部门委托试销品的推销,接受商业企业和事业单位委托推销积压商品等。1986年11月,更名为旬邑县供销联社工业品公司。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22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