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并推销农副产品,是供销社的一项重要业务,各基层社均设专门收购门市部。建国初收购的产品有皮棉、线麻、油菜籽、杂粮、中药材、废铜、废铁等。1953年收购总额12.9万元。1954年后增加小香、蜂蜜、苇蓆等大宗农产品,小宗产品有羊毛、皮张以及生猪、活羊、鲜蛋等,年收购额一直徘徊在20万元左右。“大跃进”时期,收购农副产品也“放卫星”,为超额完成收购废铁任务,连群众吃饭锅等金属制品也当废钢铁收购。在生猪、鲜蛋收购中,无鸡也派蛋,户交1头猪,迫使不少群众在市场高价购买交售。1961年以后,对56种农副产品收购实行奖售政策,年收购额26.7万元。1973年开始回升,至1978年升为202.8万元。1979年后,为了搞活经济,将收购方法全面改为议购议销,1982年收购额196万元。1983年群众自产自销增多,加之农副产品欠收,收购额减少到80.4万元。1985年收购额创最高记录达314.8万元,1990年为144万元。

作者:旬邑县地方志  创建时间:2023-12-22 10:08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22 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