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机构

    明成化年间,本县在县城建仓廒(即仓库)。到清乾隆年间,已有仓廒4处。光绪元年(1875)知县沈家桢捐俸修建义仓,并捐小麦500石(每石200公斤)。光绪六年(1880)知县冯朝桢捐小麦500石,加上民捐,当年县义仓贮粮4600石。民国28年(1939)县府设立赋税经征处,兼理公粮征购事宜。民国30年(1941),改赋税经征处为田赋粮食管理处,同时设立粮食委员会,并在四大镇(土桥、张洪、太峪、职田)设立支应局,按地亩分摊粮食,供应军需粮秣。翌年,将粮食委员会裁撤,增设粮政科。民国32年(1943)起,本县粮食征管事宜由县府第二科(次年改称财政科)兼理,至本县全境解放。

    1949年10月,县人民政府设立粮食局,置局长1人,设址县城东关,管理粮油购销事宜,各区配有财粮干事1人。1952年12月改称粮食科,专管粮食接收、支拨、调运。1955年1月复称粮食局,1958年12月大县建制时撤销。1961年8月恢复。1968年改粮食局为粮油购销服务站。1970年恢复旬邑县粮食局至今。1990年,置局长、副局长各1人,设政秘、计财、购销、储运等4股和监察室,有人员14名。

    二、基层单位

    建国初设立县粮食局后,在城关、秦家、职田设立粮库3个。1952年成立中国粮食公司枸邑支公司,同年10月与县粮食局合并,问时在太峪、土桥设立粮食购销门市部,并陆续成立城关、职田、张洪粮食购销站。1956年将食用油脂购销业务移交县供销联社经营,同时新建底庙、马栏粮食购销站。同年后季,将五女嘴温水油厂和甘峪的2处食油加工作坊通过公私合营形式合并成立县粮油加工厂,有职工31人,承担城区机关居民部队的粮油加工任务。1960年又将食用油脂购销业务交回粮食局经营。1987年成立旬邑县粮油议购议销公司,有职工7人,主要承担收购、超购以外的粮油贸易业务。1989年9月,县粮油加工厂迁建于太村街,更名为旬邑县面粉厂。至1990年,全县有粮油企业2个,设城关、土桥、张洪、职田、底庙、马栏等7个粮食购销站,共有职工203人。

作者:旬邑县地方志  创建时间:2023-12-22 10:10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22 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