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货币演变

    据县博物馆馆藏文物证明,秦代,本县流通半两铜钱,汉代流通五铢铜钱。新莽恢复旧制,本县流通布币、刀币、贝币。东汉及魏、晋、隋各代又流通五铢铜钱。唐武德四年(621)朝廷废除五铢钱,后来流通开元通宝、乾元重宝等。宋代,货币种类较多,本县主要流通的有崇宁重宝、崇宁通宝、熙宁通宝等,同时流行铁钱及纸币交子。元代,实行银本位制,市场遂流通银锭、银锞。明时,通行银两制钱。清时,主要通行制钱、银两,而以嘉庆、道光年间铸制的嘉庆通宝、道光通宝为普遍,后期流行“龙洋”银元。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相继发行铸有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头像的银元,同时流行“站人”银元,市场遂以银元为主,铜元、银锞为辅。由于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各种纸币盛行。民国24年(1935),政府宣布禁止银元流通,金银收归国有,实施法币制。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纸币称法币;次年2月又将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列入法币流通,地方银行均不得发行纸币。民国31年(1942),国民政府指令中央银行将原专供交纳关税用的海关金单位兑换券投入流通,称“关金券”,关金1元折法币20元,后与法币同时停止使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全面发动内战,滥发纸币,法币贬值愈演愈烈。民国36年(1947),万元券出笼,第二年法币最大票面额达500万元,物价暴涨,钞票成捆使用,人民叫若不迭。民国37年(1948)8月19日,国民政府再次实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元券”,法币300万元兑换金元券1元,以取代法币。同时,为搜刮金银和外币,规定“人民持有黄金、白银、银币和外国币券,须于9月20日前,向中央银行兑换金元券”。此时,正值解放战争,国民党政府面临崩溃,滥发纸币,通货膨胀,市场交易又以小麦为等价物,市面流通已退到原始的交易方式,以物易物。同时,再度流行银元、铜元,至今,本县民间仍有微量储存。人民视钞票如废纸而拒用。当时,市面上流通的还有陕甘宁边区人民银行和东北九省银行发行的钞券,面额有伍仟元、壹万元、伍拾万元、壹佰万元等5种。边币在国统区不能使用。

    1949年本县解放。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很快在群众中取得信用,流通于市场。面额有壹元、伍元、拾元、贰拾元、伍拾元、壹百元、贰百元、伍百元、壹仟元、伍仟元、壹万元、伍万元等12种,禁止银元流通,为了统一货币,银行按一定比例收兑金元券、边区钞券。1955年3月1日,国家发行新版人民币,面额有壹分、贰分、伍分、壹角、贰角、伍角、壹元、贰元、伍元、拾元等10种,以新版人民币壹元折合老版人民币壹万元的比价兑换。鉴于部分纸币流通量大,易于磨损,1957年12月11日,国家补充发行铝质金属辅币壹分、贰分、伍分3种。1964年4月15日~9月13日,县人民银行奉命收回苏联代印的叁元、伍元、拾元3种钞票,同年发行深绿色贰元券和墨绿色贰角券。1980年,增发壹角、壹元面额的金属币,因发行量小,多为群众收藏,极少流通。1984年10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建国35周年纪念币,面值为壹元金属币。1990年5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伍拾元、壹佰元大面额人民币。

    一、货币流通

    本县人民收入和货币的分布极不平衡,从建国初到1990年41年中,货币流通量变化较大。

    1951年,全县货币流通量为1691万元,人均6.4元。1955年增加到2249万元,1962年又降为1985万元,1965年增至3069万元。1970年为4366万元,1975年增为4842万元,人均18.5元。1982年又降为2048万元。1985年经济发展,全县年底货币流通量为6351万元。市场调查表明,个人手持货币比例较大,个人中又以农民为巨。从分布来看,农村大于城镇,集体大于国家,企事业大于行政单位,农民大于居民,居民大于职工。

    流通的特点是:市场货币容量扩大,流通中货币增多,新机构的增设,商业网点的增加,都需要铺底和周转资金,扩大现金库存,从而加大了市场货币容量。特别是商品生产的发展,城乡人民货币收入明显增加,集市贸易成交额持续上升,流通渠道增多,市场结构发生变化,货币归行速度减慢,货币投差增大。1985年货币回笼额为3945.4万元,比1984年增加721.3万元。

作者:旬邑县地方志  创建时间:2023-12-25 11:09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25 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