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信贷
一、农业信贷
农业信贷在整个金融信贷中占较大比重,是银行和信用社的工作重点。县农业银行成立后,自1953年开始农贷的发放管理工作。农贷种类多次变更,累计达40多种。
1953年,农业贷款主要帮助农民解决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其次是部分农民生活贷款。1955~1957年,以支持农业合作社发展生产为主,三年累计放贷48.2万元。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发放农业贷款21.5万元,多用于大炼钢铁,造成资金严重浪费。1959~1961年,农村大办公共食堂,同时大办养猪场,农业贷款被生活、生产平分。由于工作失误、灾害严重,1961年农贷8.8万元,主要用于农民克服生活困难,治疗浮肿病。1962年以调整国民经济为主要任务,农业贷款方针为“控制投放,加强调剂,开源节流,争取平衡”。此后几年,为解决农民购粮困难,发放灾区专项贷款,支持商品粮基地。“文革”期间,农贷以生产队为基础,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支持社队购买大牲畜和大中型农业机械。1978年后,农业贷款出现了新局面,由支持社队变成支持社员个人;由单一的支持农业生产变为支持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由支持简单的再生产变为支持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1984年大放贷款,造成信贷失控,物价上涨,通货膨胀。1985年紧缩银根、压缩信贷规模,控制货币投放,努力实现信贷收支平衡。1987年后,给农民经营的各种工副业大量贷款,加之其它渠道的资金,帮助全县农民从事各种行业的经营,给农村经济注入活力,农民收入增加,社会财富增长。1990年,发放贷款达1460万元。
二、工商信贷
旧银行的工商信贷,因无档案,难以考究。建国初,工商信贷业务重点支持国营商业扩大贸易,占领市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银行重点支持社会主义工业化,支持国营商业继续占领市场。1955年,发放贷款157.9万元,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8年开始,工农业生产搞“大跃进”,银行贷款大幅度增加,助长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1961年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做到贷款增减与商品库存增减基本平衡。“文革”时期,银行业务虽然基本没有停顿,但许多贷款被挪用于非偿还性开支,浪费严重,增加了新的比例失调。1979年以来,国家再次对经济进行调整,强调放宽政策,讲求效益,金融工作及时制定了“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方针,开办了中短期设备贷款,支持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挖潜革新改造,支持消费品和其它短线产品的生产发展,并规定逾期贷款和逾期结算贷款加息,财政性挤占和挪用贷款加息等制度。1990年,发放贷款2078万元,促进工商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加速资金周转,发展生产,扩大流通。
三、基建信贷
建设银行从1979年起开办信贷业务,其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包括拨款贷款。1979~1990年,中央、省、市、县级拨款总额3870万元,其中中央级16万元,省级1288万元,市级426万元,县级765万元。先后支持了县医院门诊楼主体工程、黑沟煤矿、糖厂、药厂等24个项目的扩建和改建工程,贷款总额988.56万元。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25 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