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金融机构
一、边区银行
1932年,本县马栏、清塬、石门、第界、职田、后掌、底庙、土桥等地建立苏维埃政权,边区货币发行等业务由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址设今马栏)光华贸易公司兼管,各地游击政府均设分公司(即土产公司)承担边币发行和国币兑换业务。
二、中国人民银行旬邑县支行
1948~1951年初,本县只设金库,金融业务由彬县银行承担。1951年4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栒邑县支行成立,它担负着全县资金计划、现金调拨、组织存款、办理结算,反映生产和市场变化的重任。1958年,人民银行与农业银行合并,1980年又分设。1984年1月1日,人民银行的业务由工商银行承担。
三、中国衮业银行旬邑县支行
1956年9月成立中国农业银行栒邑县支行。1958年因精减机构而撤并。1964年2月,本县农业银行再次成立,下设行政、会计、农金、信合4个股,辖太村、土桥、张洪、职田、底庙、城关6个营业所。1966年5月,再度并入人民银行。1980年复设至今。
四、中国建设银行旬邑县支行
1979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旬邑县支行成立,址设县政府院内,设副行长1人,职工24人。1983年迁址北大街。1988年起建成城关、东关、职田、土桥储蓄所。1990年有职工24人。五、中国工商银行旬邑县支行
1984年1月1日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旬邑县支行,承担原来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城镇储蓄和结算业务。至1987年,在张洪、太村两镇成立储蓄联办所。1990年有正副行长各1人,干部职工39人。
六、旬邑县信用合作联社
民国29年(1940)栒邑县政府成立合作指导室,下设县联社,业务分供销、生产、信用三部分。当年招收8名合作指导员参加陕西省合作管理处第七区(彬县专区)合办的训练班,共40天,结业后分配到8个乡镇,发展合作事业。信用合作的主要任务是发放贷款、组织存款。贷款资金主要来源是上级拨款,贷款用途主要是解决贫困户生活资金问题。贷款分有期和无期,利率统一为3‰。仅民国31年(1942)全县发放贷款达100多万元,为扶持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发挥了一定作用。
1953年起,全县8区56个乡逐步建立信用社。1954年春在职田区早池乡试点成立第一个信用社,年底建起3个信用社,53个信用组。1955年,全县有信用社8个,信用部48个。1956年3月,信用社随乡设为23个。1959年并入彬县,1961年建立17个信用社。“文革”期间,把信用社由民办纳入官办模式,实行所社合一,信用社长期关门停业。1981年实杼经济核算,取消银行对信用社亏损补贴。1984年进行体制改革,各社分别召开社员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至1990年,全县有信用社16个,信用分社5个,储蓄所3个,信用站258个。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3-12-25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