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集镇建设
明代,土桥、太村、职田、张洪、底庙5处已建镇,除太村镇外,其余均设集市;至清代,太村镇亦设集市;民国时期,湫坡头设立集市;1984~1986年,后掌、郑家设立集市;至1990年,共有集镇8处,其中土桥、太村、职田、张洪4镇为建制镇。现各集镇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市场活跃,各项建设发展迅速,对本县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职田镇 位于本县以北偏东处,处中塬上端,距县城18公里,为本县东北部重镇。据旧县志载,相传唐大将尉迟敬德曾在此代职屯田,故名。秦汉魏晋一直为县治所在,唐代宗至宪宗时,县治亦在此。旧有城,周2里。旬(邑)一铜(川)公路由西向东纵穿职田街,交通便利。建国前,筑有城墙,内有店铺、烧坊、染坊及其它手工作坊等10余家,多为土木结构的平房,少数为木板楼房,总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建国后,因建设需要,旧城墙拆除。
现职田街为职田镇人民政府驻地,设职田街、马家堡2个村民委员会。镇区人口57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10人,占地面积74.6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8.8万平方米,其中楼房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占0.24%,其余为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的平房,各类建筑中,80年代修建的占44%。主要街道在镇中形成“十”字,东西长1100米,宽20米,沥青路面,南北约600米,宽22米,土路面。镇内驻有邮电所、供电站、信用社、文化站、中学、医院、粮站、国营商店、县办企业等单位数十家。80年代以来,集贸发展迅猛,门店林立,现有商业、饮食服务、修理、加工等店铺70余家。现镇中各机关单位及部分群众食用自来水,生产、照明用电,镇内街道、公共建筑布局日趋科学合理。
张洪镇 位于本县西南部,距县城22公里,为本县西部重镇,北魏时为县治所在;民国时期,国民县政府曾一度驻此。旧有城,周2里。彬(县)一旬(邑)公路纵贯镇北。建国前,有旧城,镇内建筑面积4900平方米,有商店、药铺、作坊、饭馆等10余家。建国后,旧城墙拆除。
现张洪街为张洪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设张洪、庆丰、中街、北胡同、陆家胡同5个村民委员会。镇区人口58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0人,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1万平方米,其中楼房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占2.8%,其余为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的平房,各类建筑中80年代后修建的占33%。现主要街道东西、南北相交呈“十”字状,沥青路面,东西长1200米,宽19米,南北长1100米,宽20米。80年代以来,商品经济发展迅速,集市贸易活跃,居全县前列,以栽植苹果使群众富裕而远近闻名。镇内有县办化工厂1家,集体、个体工商业户百余家,完全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地段医院1所,以及邮电所、文化站、粮站、信用社、储蓄所等单位。镇内主要街道各单位和部分群众食用自来水,生产、照明均用电。
土桥镇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23公里。旧县志称其“当古公原之冲”,实为本县之“南大门”,地理位置特殊,为本县南部重镇。据明《邠州志》载,明时已建镇。三(原)一旬(邑)公路通经镇中,直达咸阳、西安。民国时期,镇内建筑极为破旧,仅有私人商号、店铺、作坊等若干家。至建国前夕,主要街道建筑面积仅1000余平方米,与本县其它各旧镇相比,建设规模较为落后。
现土桥街为土桥镇人民政府驻地,设北沟、南沟2个村民委员会。镇区人口42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50人,占地面积71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6.4万平方米,其中楼房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占4%,土木或砖木结构的平房仍居大多数,各类建筑中80年代后修建的占39%。1984年修建剧院1座,1987年,建成8000余平方米的农贸市场1个。现主要街道东西走向,沥青路面,长1100米,宽20米,经历年规划修建,街市布局日趋整齐合理,食用自来水,生产、照明用电,为机关单位和群众生活提供了方便。镇内驻有国家机关、学校、医院、粮站、商店、邮电所、工厂等单位30余家。该镇是本县南部最大的集贸中心,现有国营、集体、私营商业门店80余家,集贸活跃,市场繁荣,辐射地域广,信息传递快,对本县经济发展有日益重要的作用。
太村镇 位于本县西北部的中塬中部,距县城12公里。原称太峪,1983年,由县人民政府决定更现名,是本县中塬地区大镇,经济、文化均较发达。旧有城,周2里。彬(县)—旬(邑)公路纵贯镇南,旬(邑)一铜(川)公路、原(三原)一庆(阳)公路汇合通经镇东,交通极为便利。建国前,有旧城,街道简陋,呈“一”字形,临街有各类店铺门面20余家,有土木结构的平房及木板楼房,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
现太村街为太村镇人民政府驻地,设店里、屯庄、太村3个村民委员会,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8.9万平方米,其中楼房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占6.7%,各类建筑中80年代修建的占35%。1982年,在镇中建成影剧院1座,可容纳观众800余人。现主要街道呈“十”字形,“十”字东西北三面仍以旧街道为基础,较狭窄,土路面,“十”字以南街道宽畅、平坦、沥青路面,长1200米,宽22米,镇内机关单位、公共建筑多集于此。镇内驻有邮电所、信用社、学校、文化站、国营商店、粮站等单位30余家,县办面粉厂、水暖厂、农修厂、县中医医院、县气象局、县农技校均设镇中,另外有镇办企业皮革厂、皮鞋厂等。该镇是本县中部最大的集贸中心,迄今各类商业门店达70余户。镇内公共建筑、水电设施日趋完备。
底庙 位于本县西北部终端,居于甘肃正宁县、彬县接壤处,距县城42公里,为本县西北部重镇,是原(三原)—庆(阳)公路必经之地,由此直达甘肃正宁县,明时建镇设立集市,相沿至今。
现底庙街为底庙乡人民政府驻地,设底庙街村民委员会。集市区域人口1500人,非农业人口310人,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楼房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占3%,较之本县其它各大镇建设规模较小。原街道为东西方向呈“一”字形,70年代于原街道北侧另辟新街一条,与之并列,中段相连,成“工”字形。现新街道长1000米,宽20米,沥青路面,街内驻有国家机关、学校、国营商店、邮电所、信用社、粮站等单位20余家。底庙处陕、甘两省交界,地理位置特殊。近年,集镇建设日趋发展,集贸活跃,市场繁荣,街道现有集体、个体商业、服务、维修、加工等门店60家。每遇集日,相邻各地群众蜂涌而至,集贸繁盛。
湫坡头 位于本县以北偏西处,距县城23公里,原(三原)—庆(阳)公路穿街而过,与底庙隔店子河川相望。民国时立集,沿袭至今。
现湫坡头街为湫坡头乡人民政府驻地,设湫坡头村民委员会。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现主要街道东西方向呈“一”字形,长800米,宽21米,沥青路面,驻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商店等单位10余家,集体、私营经销门店30余家。与本县其它各大镇相比,建设规模较小,发展较慢,集贸受地理环境所限,辐射范围较小,各项建设尚待发展。
郑家 位于本县西北部,距县城19公里,历代无集市,1984年设集。现郑家街为郑家乡人民政府驻地,设郑家、席家台2个村民委员会。集市区域人口2700人,非农业人口160人,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全为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的平房。现主要街道为东西方向呈“一”字形,长1000米,宽16米,沥青路面。驻国家机关、商店、学校、医院等单位,有各类集体或私营商业门店30余家。该集市处本县中下塬区,其区域经济发展较快,虽辐射地域不大,但集市贸易活跃,每遇集日,辖区群众及其它地区商客纷至,踊跃交易,惟该集市建设尚需较大发展。
后掌 位于本县北部,中塬上端,距县城26公里,旬(邑)—铜(川)公路通经北侧,1986年设集。现后掌街为后掌乡人民政府驻地,设后掌村民委员会。占地面积23.5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4万平方米,全为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的平房。现主要街道为“丁”字状,南北长800米,宽20米,沥青路面,驻国家机关、商店、学校、医院等单位,有各类集体或私营商业门店20余家。该集市受本区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所限,各项建设发展缓慢,集市贸易显弱,近年,虽受全县经济发展推动,仍处较落后局面。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4-01-02 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