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绿化
民国时期,县城南北二山有零星自生杂树,城区街道两旁植有少数中槐,庙宇内植松柏,县政府机关院内栽植杨柳和杂果。建国后,1953年在城西(今县外贸公司院内)建苗圃15亩,专为城区绿化育苗(1973年停办),每年春秋两季,县上组织机关干部、厂矿职工、学校师生在南北二山植树,部分区域今已成林。街道两旁于1970年栽苹果、柿子、梨等果树,后因成活率差和难于管理等情,于1975年改植新杨树,又因杨树身高影响电路和光线,于1977年改植法桐,1980年,由同样原因,除泰塔路和西街留有少数法桐外,其它街道均植以油松,但因油松成活率差,1984年又在街道补植中槐。现中山街树木多为中槐,东街改造后仅留少量中槐,西街以油松、中槐为主,法桐次之,泰塔路、东关街主要为法桐,体育路植松柏,汃河堤环城路沿线植垂柳,各机关、厂、校等单位院内松柏、垂柳、杂果、中槐、泡桐等相杂,并普遍建有花园,部分建有小菜园。1981年,县上在安仁村附近建苗圃1处,栽培各种花卉苗木百余种,5万余株。1983~1985年,城区修建街心花园3处,各机关单位共建大小花园261个,城区各类植树共达40余万株,覆盖率9.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3平方米。迄今,县城绿化成效显著,城周山川河道绿荫成片,城内街道树木茂盛,美观整齐,机关单位院落环境优雅、舒适。
作者:旬邑县地方志 创建时间:2024-01-02 11:53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4-01-02 11:53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4-01-02 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