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农村建设历史久远。据考,县境内已发现11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各村落的起始、变迁,史无详载,唯有民间传说,多不可信。各个村落,经历代演变,现成定势,分别受辖于5镇12乡。至1990年,全县共有280个行政村,654个自然村。

    一、民居

    本县民居建设随历史发展渐次演变。建国后至70年代末,全县民居建设缓慢发展。80年代后,随改革开放,群众居住条件普遍改善。至90年代初,10余年间,农村“建房热”持续不断。据调查,全县修建新房的住户占总户数的35%,大多数农村形成统一规划、分布集中、合理的居民新街,但全县各地情况不尽相同,现以山区、塬区分别述之:

    1、山区 主要包括石门、马栏、第界3乡及后掌、清塬2乡部分辖区。山区住户较少,建国前,随田而居,极不稳定,住宅大多为土窑洞,极少房屋,且分散零乱,很少形成村落。建国后,山区建设发展缓慢,80年代后,县人民政府重视山区建设,山区经济有所发展,各地出现不少砖瓦房住宅,并逐渐形成一些较集中的新居民点,如第家河滩、杏树湾、暗门子、水沟口、杨家店等。近年,山区各较大村落群众住宅有很大改善,不少群众盖起了木土、砖木结构的平房,大多数群众则仍居住窑洞,较之全县塬区,仍十分落后。全县各山区现有民宅建筑12万余平方米,其中窑洞占80%以上。

    2、塬区 本县塬区群众住宅与山区相比发展较快,建造亦龇较先进。建国前,少数富户或大户人家私宅建筑已十分讲究,为四合院建筑,个别富豪之家的私宅则构思奇巧、建造精细、用料考究,现存唐家民俗馆私人宅院即其一例。多数群众则居以简易土木结构的硬山式房、厦和窑洞。一些村庄民居多建在沟边崖畔,先挖一块场地,然后依崖打几只土窑洞,若干家联成一排,每排一层,几层相叠,形成阶梯式的架板庄子,至今,个别村庄少数住户仍依其旧。建国后,塬区民宅建设各地有不同时尚。50~60年代,底庙、土桥塬时兴地坑窑,中塬除房、厦外,则时兴在平地用土坯砌箍窑洞。70年代,群众住宅无大的发展变化。80年代后,全县农村“建房热”以各塬区为最,向转木结构的平房、混凝土平房和楼房发展,讲求美观、舒适、坚固,今则向瓷砖贴面、内粉涂料、水刷石面及门窗多样化等趋势发展,窑洞仅余20%左右。各村庄新辟街道,整齐划一,民居布局集中,座落有序。至1990年,全县各塬区共有民宅建筑面积5825万平方米,80%的群众建有新居。

    二、公共设施

    建国后,本县各级人民政府重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为人民生产生活创造便利条件。1965年以后,在全县农村逐步建造机井和小高抽,解决了部分山区和饮水困难地区群众的用水问题。至1990年,全县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达13.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从70年代开始,对农村道路、用电、卫生、绿化等,逐步进行统一规划建设,1972年,南宫、文家、张洪街、赤道等村实现照明用电,为本县农村用电之始。至1990年,全县农村除僻庄独舍外,基本上村村生产、照明用电,农村群众用电普及率89%。全县农村现共有输电线路500余公里,公路1400公里,沥青覆盖率24%。近年,各级政府再度努力,发动群众,多方集资,铺筑道路,现境内乡与乡公路沥青化,除山区外,村村道路砂石化。

作者:旬邑县地方志  创建时间:2024-01-02 13:41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4-01-02 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