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办义仓
国民党封锁,边区经济困难,加上又有许多难民流入,致使不少区乡群众负担增加,尤其是青黄不接之时,群众吃粮更为困难。鉴于此,阳坡头区一乡雷庄村行政村长、共产党员张廷益,于1942年春,发动本村群众首办义仓。组织全村15岁以上、50岁以下的男女劳力合伙开荒,建立义仓田。其收获作为备灾荒、救急济贫和社会公益事业开支。张廷益这一行动,得到县委和关中地委的重视支持。当年雷庄村开义仓田103亩,打粮近万斤。二区、三区积极仿效,共开义仓田580多亩,产粮2万多斤。1943年,办义仓的经验在全县和关中地区被普遍推广,掀起群众性办义仓运动。当年,全县新开义仓田1100多亩,打粮21.8万余斤。张廷益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模范,得奖3万元(边币),受到中共中央毛泽东等人的接见。义仓一直坚持到解放战争开始,粮食分给群众;雷庄等村的义仓被国民党军队破坏。
义仓的管理办法大体为:
1、各乡、村成立义仓管理委员会。向义仓借粮须经农民大会通过,管理委员会批准;
2、义仓粮在每年青黄不接之际方可外借;
3、凡参加开义仓田者,借粮一斗,年利一升,其他人年利三升;
4、丰年对所借的粮本利并还,歉年还本欠利,荒年本利缓缴;
5、不务正业,不是生产者,不给借粮。
作者:旬邑县地方志 创建时间:2024-01-02 13:50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4-01-02 13:50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4-01-02 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