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五次攻占县城
第一次:1928年5月7日,栒邑暴动农民攻入县城(详见本志第二章)。
第二次:1932年4月,集结在甘肃正宁县寺村塬休整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谢子长率领下,两攻山河未克,遂应中共栒邑特支要求,南下攻打栒邑县城。当时城内有杨虎城部一个连及保卫团60人,警察20多人。游击队为了以快取胜,采取秘密急行军的办法,12日天黑出发,至后半夜抵达栒邑城下。经过勘察,决定由吴岱峰率二大队攻击西门,谢子长率一大队进攻东门。13日拂晓战斗打响,二大队30多人组成的奋勇队由马佩勋、李维军率领,摸上城外西堡子,以猝不及防的行动缴了哨兵的枪。守卫此堡一个连正在酣睡,当惊醒时已作了俘虏。接着,掩护二大队的登城战士拿下了西城门,同时,谢子长率领的一大队也攻进了东门,两路汇合攻下了南城门,收缴了保卫团的枪。部分守军退至北山魁星楼,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没有打开。
进城后,砸开监狱,放了在押人犯,没收分配了地主高志安的粮食,火烧了县府一老衙门。当日傍晚部队撤离县城。这是陕甘红军成立后,打开的第一座县城。
第三次: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进攻中原解放区的同时,把10个师的兵力集结在咸(阳)铜(川)线上,后又调集5个旅摆在陇东、关中周围,企图三面合围关中,进攻延安,形势险恶。关中分区根据中共西北局关于“开展蒋管区游击战争活动”的指示,决定出兵敌后,予以打击。
1947年1月17日,关中警一旅第三团奉命攻打栒邑县城。当时城内驻陕保十团一个营和自卫队共约五、六百人。三团团长张占云命令:一营攻打东门,二营攻打南门和西门,三营除袭击范家塬、堡头两大碉堡外,并担负阻击张洪、太村方向来援之敌。17日深夜发起攻击,各攻城部队在大炮掩护下,迅速架设云梯,攀援登城,三个城门几乎被同时打开。登城部队由城上到城下各街巷,和守军展开了短兵相接的战斗。经过激烈的巷战,一部分守军被打死打伤和俘虏,余则退守北山花楼子。这个楼子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数次冲锋,不能靠近,且兼张洪、太村还驻有保十团,如来增援,十分不利,遂于黎明前主动撤出县城。
第四次:1947年5月,胡宗南大军云集陕北,军事压力很大,为了迫使胡部南撤,减轻陕北压力,采取了多种战略决策,其中之一就是命令警一旅迅速由陕北南下关中,以速战速决的战术,解放一两座县城造成声势。南线指挥部决定首先组织栒邑起义。因为栒邑的国民党正规军全部北上,地方只有自卫大队的武装,且掌握在共产党员马志超手里。经过一番秘密联络安排,马志超将城内的自卫大队全部调往城外的西堡子,空出县城。22日拂晓警一旅兵临城下,没有遇到抵抗,便顺利地进了县城。接着马志超率自卫队400余人起义,宣告县城解放。县城解放后的第三天,马志超与骑六师副师长杨拯民率部包围太堡村,迫使逃往太堡村城内的县长边翼藩投诚。
这次县城的解放,震动了胡宗南。胡急调三十六师刘子奇部赶往栒邑。警一旅作攻打势转到宜川方向,三十六师由栒邑尾追去宜川,警一旅却返回栒邑,胡军又一次赶往栒邑,警一旅再诱其北上米脂县东北之沙家店,将其一部歼灭。
第五次:1948年4月根据当时的军事形势,西北野战军改变原攻夺洛川,收复延安的计划,决心以大踏步的速度,向胡宗南后方之西府挺进,攻其要害宝鸡,以调退延安、洛川之胡军。当时除留三纵队继续围困洛川,以迷惑胡军外,一、二、四、六纵队于4月12日先后抵达本县马栏、转角、金盆和耀县的庙弯、照金等地集结。14日彭德怀在马栏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讨论西府战役行动,15日,各纵队传达布置,16日部队出动,分左、中、右三路向西府疾进。
当时栒邑守军,为陕西保安十九团一营、二营和地方自卫队约700多人,分别驻守县城、职田、太村、张洪、上官庄等城堡。中路兵团第一纵队由彭德怀亲自指挥,于4月16日从马栏出发,17日逼近县城,由三五八旅担任攻打县城任务。旅指挥部命令七一四团攻打东门、北门,七一六团攻打南门、西门。当晚2时前完成攻城部署,部队进入战斗阵地,3时开始攻击。七一四团担任主攻任务的三营,以七连为第一梯队,在炮火的猛烈袭击与掩护下,在县城东北角实施突破,用炸药爆破城墙,竖梯登城,打开了东门,部队沿大街攻打前进,将守军压退到北山和泰塔内。于此同时,七一六团也一举击溃西门、南门守军和西堡子守军一个连,占领了县城大部分地方。拂晓,当再次发起攻击时,逋到泰塔和北山两处火力夹击,致进攻受阻。于是旅指挥部命令七一六团攻泰塔,除掉阻力。七一六团接受任务后,立即组织炮火射击和使用炸药摧毁的办法,一举拿下泰塔,活捉县长金炳嘉,打死与俘虏了依塔顽抗的一批军政人员。11时30分,开始向北山发起总攻,经过约一个小时的激烈战斗,攻克北山全部阵地,俘200人,获一批武器弹药。至此,县城宣告解放。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4-01-02 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