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郝登阁起义
1948年4月17日,旬邑县城第五次解放后,国民党并不甘心失败,又组织了一个偏安旬邑西陲一百子村的县政府,委派郝登阁为县长兼保安团长。
郝登阁,陕北米脂人。原在国民党新十一旅旅长曹又参部下工作。此间,经葛申秘密联系,和党建立情报关系。1942年随曹又参举行的“三边”起义归来革命阵营。经过学习训练,又复打入国民党内部,在榆林继续搞情报工作。郝回到榆林不久被胡宗南逮捕,用飞机押送到西安,又转送到南京关押。后经郝杰山(郝登阁之兄,任邓宝珊上校秘书)多方周旋,才保释出狱。出狱后回到西安,经本人活动和有关人士协助,于1948年5月被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任命为栒邑县长兼保安团长。
郝出任不久,于同年八九月间,派心腹交通员张宪功,秘密持信到关中分区保安处取得联系,西北局社会部(即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即时批准关中分区保安处长薛克明领导郝登阁的关系,并确定张贵德、贾世斌(郝的副官)为双方联络员。
在全国战略反攻形势的推动下,郝登阁到任后即潜心于起义,窥测方向,待机行动。他把自己的心腹贾世斌安排为副官,刘建华为警察局长,杨兆华为县长秘书,王春圃为财政科长。以这些人为起义骨干力量,共谋起义行动。并把起义企图事先告知自己信得过的中队长马玉德、赵秉德和职田镇镇长兼中队长陈仲良。一切起义事宜联系商妥之后,郝于1949年农历正月十四日傍晚,以催征公粮名义,下令县政府、保安团和随从的四个乡、镇公所的全部军政人员,由百子翻沟,在李家村聚齐人马,直奔太峪。这时已是半夜时间,为便于夜间识别,每人皆在左臂套上白布条。深夜进入太峪镇,在镇长邵升元家里,郝登阁采取“稳中施捕”的办法,在与吴伯炎(县党部书记长兼副县长)、郭相堂(保安团副团长)扯闲话中,以事先约定的暗记为号,郝的警卫突入室内,下了吴、郭二人和郭随身卫士的枪,并说服吴、郭二人参加起义。
翌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天明,起义人马整队径直开往文家村,在村东一片空旷处举行起义大会,郝登阁宣布弃暗投明,脱离国民党集团,投奔边区,参加革命。吴伯炎、郭相堂、牛重远(田粮科长)、王伯雅(教育科长)作了拥护起义的讲话。随后整队自马栏方向前进。关中分区得讯后派张贵德、张越等人来杜家村迎接。队伍当晚行至后掌宿营时,善庆乡乡长兼保安中队长第五德全企图组织哗变未遂被捕,但也逃跑了一些人。次日上午起义队伍到达马栏街,受到群众夹道欢迎。下午抵达庙湾村,关中分区在此召开欢迎大会,关中分区司令员陈国栋、专员杨玉亭、保安处长薛克明、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师源、参谋长蒙定军接见了全部起义人员,并作了慰问讲话。经过短暂的休息整顿,起义人员被编入关中分区二十一团,任命郝登阁为二十一团副团长,贾世斌任团参谋,王春圃任供给主任。
参加这次起义的人员号称八百,实际是470余人,除去中途逃跑和资遣回家的,实际接受整编进入二十一团的只有300人左右。
这次起义,宣告了国民党在旬邑统治的彻底结束,也宣告旬邑全境彻底解放。新华社于起义后的第三天公布了起义消息,《群众日报》也同时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登了这次起义行动的报道。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4-01-02 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