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拥军优属
1932年初,陕甘红军在正宁县山甲塬成立时,阳坡头一带的群众,抬着猪肉、羊肉翻沟去慰问。人民把红军看作自己的子弟兵。当部队过境时,为其送水送饭;部队住宿时,为其腾房子,送被褥;部队驻扎时,为其磨面粉,报敌情;部队开拔时引路作向导。1942年,红三团围攻范家塬碉堡时,赵家村一个媳妇擀了细长面条,让公公送去。公公送饭途中恰碰上一个卖香瓜的,立即要全部买下。卖瓜的惊奇地问:“你家有多少人,就要买一担?”老汉说:“我买瓜慰问正要作战的部队。”卖瓜的拒绝出卖,说留下自己去劳军。二人争论不休,到区政府“打官司”,经区委书记郭文学调解,每人各分一半,两人高高兴兴同去劳军。战争年代,部队伤病员留在群众家里,群众象对待亲人一样管护。原中共东北局书记处书记张秀山,1933年任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时负伤,七里川群众接至家里安全疗养。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犯清塬区,陈家村群众将伤员转移到沟里窑洞,按时送吃送喝,精心照料。县委宣传部长严一农的爱人和孩子,1947年春寄养在乔儿沟群众家里,大解放后才离去。 1948年西北野战军攻打县城,路经赵家洞,河上没桥,战士涉水过河。当地百姓怕战士受凉,用凳子和木板搭桥,但水速流急,板桥不稳,群众跳入河中按住让队伍通过。为了不使战士忧心家务,有的村庄,大家轮流为各家军属帮工代耕;有的村庄,几户一组,每组各固定一家军属帮工代耕。从播种、管护到收割、打碾,负责到底。
作者:旬邑县地方志 创建时间:2024-01-02 13:52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4-01-02 13:53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4-01-02 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