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民主义青年团栒邑分团部

    民国29年( 1940)以前,本县的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组织是三青团邠县分团部下属的一个基层组织即三青团邠县分团部栒邑区队。同年7月,三青团陕西支团部派员来县,筹备成立三青团栒邑分团部,至年底,三青团栒邑分团部正式成立,姜安泰任书记,并在栒邑中学建立区队,夏××任区队长。民国33年(1944)后季,成立干事会,赵维镒任干事长。干事会下设组训、总务、宣传3股,发展团员120多人。主要是各学校的师生。民国34年(1945)吉奉岗任干事会主任,是年,本县三青团员发展到200多人,栒邑中学90%以上的学生加入。民国35年(1946)进行改选,有15名团员代表参加,选出吉奉岗、吴百炎等5人组成的总干事会,主持日常工作。干事长由吴百炎担任,主任吉奉岗。是年设立监察会,常务监察许德铭。

    当时,在全县7个区(共有9区)中均设立基层区队,区队下设分队,共辖16个区分队,另有直属分团部的4个区分队。各区队和区分队均设队长、队副各1名,是年团员发展到539人。

    民国35年(1946)下半年,中国国民党栒邑县党部对本县的三青团员进行甄审,合格的留团或转为国民党员,不合格者开除或退团。团员甄审后,党团合并,但其组织依然存在。民国36年(1947),国民党栒邑县党部及县政府迁往今旬邑百子村,三民主义青年团栒邑分团部亦随迁,后迁往邠县。1949年旬邑解放后被取缔。

    二、中国童子军栒邑县军团部

    民国28年(1939),省派员来县筹建本县童子军组织。是年秋,中国童子军栒邑军团部在县宝塔高级小学成立,教师第五立谦任团长,团部设教练员1人。随后县立张洪小学、太峪小学童子军团部亦于同年底成立。民国29年(1940)起,本县各乡镇中心国民学校均陆续实行童子军制。凡正式批准的学校,由县教育科委任1名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担任童子军团长,未经批准的学校,由学校指派1名教师兼任童子军教练员。

    民国29年(1940)秋,军团部设童子军指导员1人,在各小学增设童子军课,每周两节,列入课表“童训”,有内堂、外堂之分。内堂课主要讲童子军组织的来源、作用、组织机构、活动内容等;外堂课作队列演练、野营、战场救护等,训练成绩计入体育课成绩内。

    童子军有统一规定之服装、领章、徽章等标志,一律系草绿色领巾,携带童子军棍、绳等,其活动均照规定施行。

    三、农会

    民国33年( 1944)1月,成立栒邑县农会,并分设8个区乡农会。

    四、商会

    本县工商落后,商业团体组织设立较晚。民国34年(1945)8月,成立栒邑县商会,分设土布业、杂货业、药材业等3个同业公会。

    五、教育会

    民国33年(1944)10月,陕西省政府公布《修正教育会法》,规定教育会总则和任务。凡中小学教员均为会员。民国34年(1945)6月,成立栒邑县教育会,由会员大会选举理事长、常委理事、理事、监事等职。马明轩任理事长。址设公刘乡中山中心国民学校。时有会员117人。各乡镇亦在中心国民学校设立乡镇教育会共8所,设常务理事、理事、监事各1人。常务理事多由中心国民学校校长兼任。经费主要来源于收取会费,其组织活动流于形式,多为虚设。建国后,本县各级教育会自行消亡。

作者:旬邑县地方志  创建时间:2024-01-03 09:53
最后编辑:旬邑县地方志  更新时间:2024-01-03 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