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至1978年旬邑县党的建设情况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1-19 17:01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 】 【打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执政29年的历程,波澜壮阔,曲折复杂。这29年的探索,虽自1957年以后遭受重大挫折,党在工作上、指导思想上犯了主观主义错误,经济建设急于求成,所有制结构急于求纯,阶级斗争的扩大化,这些错误带来的损失巨大,但在探索的过程中,仍取得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建设的巨大成就,为我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旬邑党的建设基本依附中共党的建设史,大致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三个时期。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的建设情况

(1949.10—1956.9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中共旬邑县委领导全县领导干部大胆探索创新改进党的领导机构,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发展党员,开展了三反五反等运动,使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经受了一次次新的锻炼和考验。

一、党的组织建设

(一)党的领导建设。中共旬邑县委于1947年5月成立,时任国民党旬邑县保安大队长马志超(地下党员)率部起义,中共关中地委决定成立中共旬邑县委,书记杨宗耀。1949年2月至9月,旬邑县和赤水县(旬邑和淳化一部分)、淳化县、新正县(正宁、旬邑各一部分)完成了区域行政交接,由新的中共旬邑县委全面领导全县各项工作。12月,县委书记杨宗耀离任,张文锦接任,1951年7月张文锦离任,苏焕文接任;1952年1月苏焕文调咸阳工作,中共咸阳地委通知,由县委副书记白忠厚主持工作。

1952年9月,旬邑县召开中共旬邑县委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总结了旬邑解放后三年来各项工作取得的成就,明确了党在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选举产生了第一届旬邑县委,白忠厚当选县委书记。

1954年6月,旬邑县召开中共旬邑县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传达了中共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和西北局、省委扩大会议及宝鸡地委党代会精神,解决了旬邑各级党组织中存在不利于团结的问题。

 1956年4月,在迎接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旬邑县召开了中共旬邑县第三次代表大会,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党建工作和党的思想工作规划》、《旬邑县1956至1957年农业发展规划(草案)》、《关于贯彻执行中央农业发展纲要的实施方案》。会后,全县各级党委相继制定具体规划,贯彻实施。当年底,多数农村党支部都设立了农业合作,入社的农户占农业总户数85%以上。这一时期,在县委的领导下,个体手工业和个体工商业全部实现合作化和公私合营,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全面改造,促进了旬邑工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建国初,旬邑党的力量比较薄弱,1949年解放时,中共旬邑县委下辖11个区委、70个乡党支部、党员1091名。其中农村党员973名,中共党员10人以上的支部仅占7个,中学教职员学生党员仅有4名。鉴于此,中共旬邑县委根据中央及省委建党指示精神,采取“个别选择,分期吸收”的办法,按照团员和青年积极分子按20%接收、教职工按3%接收、学生按5%接收的比例,3年共培养吸收新党员197名,1951年统计党员1272人,1952年9月,已有党员1288名。195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要求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组织,提高党员素质和党组织战斗力,按照上级门要求,当年发展党员114名,开除、劝退不合格党员35名,培养吸收积极分子3000余人,党的基层组织进一步纯洁壮大。到1956年底,全县党组织发展到143个、党员1764名,在15个乡镇都设立了党总支(支部)[1]

二、党的思想建设

建国初,中共旬邑县委成立时就设置了宣传部,专门负责全县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49年5月,县委宣传部先后在赵家洞和县城举办3期党员干部培训班,共培训145人,主要学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以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使党员干部进一步懂得中国革命的性质、目标,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50年,对县、区、乡三级党员干部进行两次轮训,培养150名党员干部,并分配到各工作岗位继续发展党员,领导群众,帮助大家树立坚定地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观。1952年2月,根据全国第一次组织会议精神,结合党的基础知识教育、党员八项标准教育,对全县党员集中进行了一个月的党课教育和基层组织整顿。整党期间,对1288名党员进行了登记,通过整党,提高了党员的政治素质,健全了党的支部生活。195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要求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组织,县委开办干部培训班2期,受训170多人。1954年,为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培训基层理论宣传员901人。1956年,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实现,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宣传《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全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和“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并针对“一五”计划的发展要求,对大量党员干部进行经济建设常识培训,提高了党员干部的发展生产能力和水平。

三、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旬邑按照上级党委部署,通过开展反不良倾向运动、整风运动、“三反”“五反”等一系列整风运动,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纯洁了党的干部队伍,密切了干群关系,为党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反不良倾向运动。解放后,中共旬邑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完成了对国民党有关人、财、物的和平接管,面对新的执政考验和工作重心的转变,干部需求量激增,但是部分干部出现了立场不稳、贪污腐化等问题。1950年6月,根据中央“进行一次大规模反不良倾向的整风运动”要求,旬邑县委在全县范围内以清源区为试点,分为“对干部开展培训学习、对干部进行个人鉴定、召开整党大会、召开三干会议、集中综合整治”五个阶段开展了一场以整风为基础的反不良倾向运动。运动主要针对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不高,部分区、乡干部无组织、无纪律、脱离群众、工作消极怠慢,一些基层党组织成分杂乱等不良现象进行了彻底的整治。为期半年的反不良倾向运动,端正了干部思想态度,纠正了干部队伍中暴露的本位主义、官僚主义、享乐思想和铺张浪费等不良倾向[2]

(二)整风运动。1951年6月,旬邑结合土改复查开展党员干部整风运动。主要内容是联系实际查工作、查思想、查历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采取县、区、乡三级干部会议的形式进行集中学习,学习毛泽东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文章。全县8个党委72个支部的800余名党员参加运动。通过整风学习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政策水平。

(三)“三反”“五反”运动。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以下简称“三反”)。1952年2月,旬邑遵照上级党委部署,通过整风学习、鉴定干部、定案处理三个阶段,集中在县、区、乡三级干部中开展了三反运动。同月,鉴于一些私营工商业者以行贿手段谋取高额利润,在县级机关开展“三反”同时,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五反运动。运动中,共查出机关内部贪污分子179人,对5名不法商人予以严厉斗争处理。[3]

(四)纪律检查。1951年8月,中共旬邑县委成立纪律检查委员会,在解放初期,旬邑纪律检查工作主要结合反不良倾向运动、清查运动、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等中心工作,查出少数党员干部腐化堕落、丧失立场等问题。1951年至1953年,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县纪检委共查处136人,其中开除党籍23人;1954年,围绕农村整党工作,受理案件25件,处理违纪党员25名,其中开除党籍13人,留党察看1人,撤职1人,警告7人。1955至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时期,旬邑纪律检查工作的重点是保证农村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各项政策落实,受理案件233件,涉及党员197人,查处192人,其中开除党籍50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建设情况

(1956.101966.5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范围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此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旬邑党的建设在中共八大路线指引下,集中发展生产力,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党的组织建设

(一)党的领导建设。1958年12月,中共陕西省委通知,国务院批转,旬邑、彬县、长武三县并为彬县,中共旬邑县委撤销。1961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颁布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规定和中共陕西省委调整人民公社规模方案的精神设立了中共彬县旬邑地区工作委员会,隶属彬县县委,白忠厚任中共彬县地区工作委员会书记[4]1961年8月撤销彬县(大县)恢复旬邑县制后,中共陕西省委决定成立中共旬邑县临时委员会,并由中共陕西省委和咸阳地委批准设立书记处,任命白忠厚为第一书记。

1961年11月,旬邑县召开中共旬邑县第五次代表大会,会议着重检查旬邑在指导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瞎指挥”等左倾错误和官僚主义问题,要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制定了《国民经济发展三年指标》、《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三年规划》,白忠厚当选为第一书记。1962年8月,根据“精兵简政”原则,中共咸阳地委撤销了县委书记处第一书记改称书记。

1963年9月,旬邑县召开看中共旬邑县第六次代表大会,会议对全面开展“社教”运动作了部署安排,白忠厚当选为书记。1964年9月白忠厚去长安县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由副书记杨宗耀主持旬邑县委工作,1965年2月,李德馨接任县委书记;1965年3月李德馨去三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副书记姚宗贤主持旬邑县委工作。

(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1958年9月,全县成立了9个人民公社党委和1个人民公社党总支部委员会,撤销原2个区委会和15个乡总支部委员会,实行政、社合一。1958年12月中共旬邑县委并入彬县县委,彬县县委下辖原旬邑县内3个人民公社党委22个生产管理区总支部委员会。1961年5月将旬邑辖区内的3个人民公社调整为12个人民公社。同年8月恢复旬邑县制后,全县设立7个人民公社,除石门公社为党支部外,其余16个公社均设立党委。

这一时期,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中最优秀者,出身成份好、阶级觉悟高、历史清楚、对党忠实、在群众斗争以及工作、生产、学习中表现积极,并愿终身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且能遵守党的纪律的党员发展条件。到1965年底,有党员3047名,党员总数净增1204人,增幅65.3%,党员队伍得到很大发展。

二、党的思想建设

(一)党校教育。1961年8月,中共旬邑县委成立中共旬邑县委党校,主要培养党员干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自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县委党校按照县委中心工作要求,结合干部队伍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培训班、轮训班、短训班、理论班等形式,主要以毛主席语录、社会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为重点内容的教学内容。十年间,共举办培训班、学习班90多次,培训党政领导干部和农村干部2460多名。

(二)理论教育。在党员干部的教育形式上,除了开展国家政策、大政方针的传达学习;党员标准、党性教育、党员权力义务、党内组织原则、优良作风的讲授学习;专业经济常识和生产技能的培训学习外;紧密结合旬邑是传统农业县,绝大多数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都分布在农村的实际,县委通过组织下乡、驻乡教育、自学教育、集体讨论等形式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为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旬邑县成立了干部文化、政治、理论业余学校,建立和严格执行每日两小时学习制度。塬面、区、乡干部实行“50”工作制,即每半月下乡10天,回机关5天,以两天时间汇报、研究、布置工作,两天时间学习和过党团支部生活,半天休息,半天办理业务。山区、区乡,实行干部每下乡20天,回机关5天工作制度。学习内容主要本着做什么学什么及时事和有关农业生产、互助合作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指示、决议等。党员教育方面,在党支部内选择文化程度较高的党员担任支部教员,以乡支部为单位做好党员教育工作,总支每月给党员上党课一次,分支每周讨论一次的制度,结合学习和工作实际,开展经常性批评与自我批评,充分发挥党员监督作用,达到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阶级觉悟和党性的锻炼,增强党的战斗力。

三、党的作风建设。

这一时期,旬邑县委通过开展反右整风、整风整社、四清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等进行党的作风建设。

(一)整风反右运动。1956年9月,中共旬邑县委下发《旬邑县委关于改进领导作风进一步加强县委对党支部的领导的决定》印发全县,对改进领导作风作统一部署,特别强调“党的书记必须在委员之中不能在委员之上”。接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中旬,用1月时间组织县处级、科级和一般干部,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历史经验》及《反对主观主义》等文章,对干部中存在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思想作风作斗争,要求全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起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采取领导带头,层层发动,步步深入的方法,把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为当前思想战线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中共旬邑县委根据指示在全县开展了整风运动。全县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向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批评建议。6月,根据中共中央部署和陕西省委指示,中共旬邑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开展反右派斗争。1957年8月,中共旬邑县委成立整风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县直机关于是首先开展了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学习运动。

1957年8月至1958年5月,旬邑结合反右运动开展整风,党员900多人参加整风。同期旬邑在农村开展整党整团,对党团员普遍进行民主鉴定,开除党员23名、团员42名。通过整风提高了党员干部思想觉悟,加强了农村党团组织,促进了农业生产。但这次运动被严重扩大化,致“左”倾思想不断加剧,全县共错划右派分子48名,不少革命知识分子、党员干部和党外爱国民主人士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二)整风整社运动。1959年初,旬邑通过采取大鸣、大放、大辩论方法,在反右倾、鼓干劲、大搞增产节约运动基础上,以整风为纲,从生产入手,动员整风整社,掀起大生产高潮。同时在运动中鼓励干部群众暴露问题,对出现的个人主义进行揭露批评。1961年,又把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列为整风整社的主要内容,对所有制问题、分配问题及其他问题进行讨论,对所谓本位主义、资本主义进行激烈批判。运动过程中,针对干部作风问题,调整、撤销、处理了一批“五风”严重,特别是打骂群众、违法乱纪、群众意见大的干部。同时,以典型带动全局,在全县掀起了赶马栏、学刘家和学习张清益、王益元等先进典型的热潮,坪坊大队生产队干部20多名,有17名消极退却,不愿当干部,学习了这两个地区两个干部的材料后,回心转意,积极工作[5]

(三)“四清”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3年5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规定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明确指出运动“要以阶级斗争为纲”,认为这是“打击和粉碎资本主义势力猖狂进攻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7月,中共旬邑县委下发《关于社会教育运动的安排》,在全县开展以巩固集体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文件,搞好“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号召干部“洗手洗澡”,处理一些有“四不清”的干部。县委成立了农村和城市两个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县长牵头,并抽调170名干部直接参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按照训练干部、下乡摸底,召开会议、学习文件、说服教育,发动群众、揭发问题、开展“四清”,退赔兑现,健全制度5个阶段,从1963年7月开始至1964年6月底结束,历时一年,运动中,全县共交代揭露问题8000件,退赔现金26477元,布匹和布2326尺,粮和粮票2185斤,交还“三地”(多留自留地、多开荒地、多占耕地)2126亩,交还农具312件。

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的建设情况

(1966.61976.10

   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给旬邑的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文革”期间基层的组织建设是“重灾区”,各级党组织都不同程度的遭受了冲击和破坏。

一、党的组织建设

(一)党的领导建设。“文革”初期,旬邑县的各项工作仍由中共旬邑第六届委员会领导,书记仍由李德馨担任。1967年3月,旬邑县委及各基层党组织先后被造反派非法夺权,公、检、法机关被砸、被抄,学校全部停课,县委领导机构陷于瘫痪。

1967年4月,由旬邑县人民武装部主持,吸收县委、县人委部分领导干部参加,成立了旬邑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统一领导全县工农业生产和各项工作,并对旬邑的公检法机关实行军管。

1968年7月,经陕西省革命委员会的核心领导小组批准,成立白碧安任革命委员会主任,并任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领导,代替各级党、政组织的职能。

1971年2月,旬邑县召开中共旬邑县第七次代表大会,会议作出了进一步开展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群众运动的决定和进一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决定,大会选举产生旬邑县七届县委,刘乃春当选县委书记,中共旬邑县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随之撤销。1975年4月刘乃春调离,刘书润接任书记。

(二)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文革”时期,旬邑县各基层党组织都不同程度遭受“造反派”的冲击和严重破坏,党的基层干部遭受严重迫害,党员被迫停止组织生活,党的组织生活全部陷于瘫痪状态。

1966年9月,各级党组织被造反派当作“资产阶级司令部”“炮打”、“火烧”。1967年3月,县委及各级基层党组织被造反派组织非法夺权。1968年7月至1970年春,本县各级党组织先后被革命委员会及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取代,实行革委会一元化领导,所有的县级单位、17个人民公社、247个生产大队都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公社革委会设党的核心小组,革委会主任任核心小组组长,代替各级党、政组织的职能。1969年11月至1970年底,在清理阶级队伍工和整党试点的基础上,开始在全县开展整党建党工作,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了整党建党领导小组,并于1971年2月恢复了中共旬邑县委,全县17个公社除石门为党总支外,其余均恢复建立党委,并逐步建立320个基层党支部。至1976年10月,全县共有17个党委、6个党总支、366个党支部。

1969年11月至1970年底,旬邑县在清理阶级队伍的基础上开展整党建党工作,健全组织生活制度,2735名党员恢复组织生活,占原有党员97%。清除混入党内不合格党员31名,劝退20名。通过整党建党,提高了党员的政治觉悟,加强了党的领导,纯洁了党的组织。但由于把关不严,大搞“双突击”, 出现了“突击入党”的错误倾向,使一些过去犯有严重错误的人混进党内,其中不少人又被突击提拔到领导岗位上,造成党组织和领导班子严重不纯问题。从1971年至1976年,全县发展党员2230名,占1976年党员总数5277名的42.3%,平均每年发展党员372人。

    二、党的思想建设

   1966年,文革开始后,旬邑党员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党员和群众思想教育主要以毛泽东著作为学习内容,提倡天天读。农村开展人人背诵《毛主席语录》活动,到处设毛泽东思想宣传站,画毛泽东像、挂毛主席语录牌。1968年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政工组主管思想教育工作。全县党员干部中,普遍掀起学习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的热潮。整个文革期间,学习内容虽广泛,但形式主义、个人崇拜十分严重。10年间党校基本瘫痪,培训干部仅98人(次)。1974年全县抽调100多名生产队长以上干部进·七干校轮训,主要学习《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

   三、政治运动

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影响,这个时期党的一些主要活动围绕政治运动进行。

1968年冬全县掀起了以“清理阶级队伍”、“整党建党”为重点的“斗、批、改”运动。有126名干部被诬陷为叛徒、特务、反革命分子或“死不悔改的走资派”。有的审查长达三年之久。与此同时,抽调大批干部,在广大农村还开展了一次所谓“彻底的民主革命补课运动”。在极左思想的指导下,把旬邑地区民主革命补课时间无限向上推算,老区以1935年为限向前推算,半老区以1947年为限向前推算,新老区以1949年向前推算。光这一次,运动就在旬邑全县补订的所谓地主、富农成分达357户。在“斗、批、改”运动中制造各种冤、假、错案483起。

1971年,恢复的中共旬邑县第七届委员会,继续贯彻和落实“九大”和九届二中全会精神,在全县以开展批陈整风为内容的思想和政治教育运动和“一打三反”运动。林彪反革命事件发生后,全县又很快转入对林彪反革命事件的批判。之后,县委又接连领导了“评法批儒”、“割资本主义尾巴”等运动,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以来,全面整顿被“文化大革命”搞乱了的各条战线,经济建设等各项工作出现了新的转机。但是,这种好转的形势不长时间又被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所打断,把商品、货币按劳分配被当作“资本主义法权”加以限制,严重挫伤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使旬邑再次陷入混乱局面。

两年徘徊时期党的建设情况

(1976.101978.12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反革命的胜利,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此后的两年间,旬邑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了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彻查“文革”中一些重大案件,对被“文革”搞乱的县、社机关全面进行整顿,为旬邑胜利完成党的重心工作转移,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组织基础。

一、党的组织建设

(一)党的领导建设。粉碎“四人帮”后,继续领导全县人民的第七届旬邑县委,领导全县人民依靠集体经济的优势在农田基建会战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全县工农业生产有了初步成效,教育、卫生、科学、文化、体育等多个行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由于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旬邑县个别领导干部“左倾”错误的影响,工作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强迫命令错误。为此,中共中央发出(1978)42号文件,同时,中央、省、地三级工作组赴旬邑实地调查处理,使“左”倾错误在旬邑得到比较彻底纠正。在此过程中,免去了县委书记刘书润职务,左华茂接任县委书记。  

(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1976年10月,全县共有17个党委,6个党总支、366个党支部,5277个党员。截止1978年10月,全县共有17个党委,9个党总支、409个党支部,5918个党员,党员队伍相比文革末期有所减少,但党员队伍进一步得到净化。

二、党的思想建设

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两年里,旬邑县党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开始在思想上、理论上拨乱反正,清除的流毒影响。但是由于一段时间内,仍继续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推行凡是毛泽东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方针,致使旬邑干部群众思想混乱,工作徘徊。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全县人民中引起极大反响。11月,县委传达中共中央文件精神,县级各部门、各公社、各生产大队普遍举办学习班,批判两个凡是,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从精神上解除了左的束缚,取得了思想上的解放。至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两个凡是及其影响在旬邑基本消除。

三、党的作风建设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四人帮”被粉碎,旬邑县依靠集体经济的优势,在农田基本建设会战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严重的强迫命令错误表现突出。为此,中共中央根据旬邑发生的问题,下发了1978(42)号文件。中央、省、地三级曾派工作组深入县、乡、村作了认真的调查处理,经过揭发、检举、调查落实、检查认识等项工作,对犯有严重错误的个别领导向广大群众检查认识,并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撤、免职等处分,使这一错误得到了迅速纠正,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1977年1月至1979年2月,旬邑县联系旬邑实际,充分发动群众,对旬邑在“文革”期间少数犯有严重错误的人及事件进行揭发、批判、清查。共清查出因文革期间组帮结派、破坏县委工作、武斗抢劫、四人帮分子等左派分子,对清查出的人和事,视其性质、情节,确定受审的35人,其中县委委员、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4人;部局、公社级干部17人;一般干部11人;工人、营业员3人。捕办3人,免职3人,解脱18人,给党内严重警告处分2人,警告处分1人,开除党籍1人,撤职1人,不给处分、材料装入档案的2人,待处理的4人。

这一时期,党的各项工作处于徘徊前进的局面,党内政治生活开始走向正常,党组织情况也处于不断地改善之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中共旬邑县委带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开展拨乱反正工作,认真贯彻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和农村各项经济改革政策,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自此党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纵观这29年旬邑党的建设,建国初,在党的路线指引下,旬邑党组织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初步形成了适合国情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战斗力。但是由于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经验缺失,十年建设时期党的建设出现了左的倾向,使一些实事求是、敢于说真话的人遭受排挤打击,使见风使舵的人却受到提拔重用,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极大损害。特别是文革爆发后,强调阶级斗争为纲,严重背离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给党的建设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两年徘徊期,通过纠正冤家错案、开展真理问题讨论,使党的建设再次步入正轨。29年党的建设的实践证明,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不断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能不断发展党的组织,纯洁和净化党员干部队伍,领导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1]参见《旬邑县志》第474页。

[2]参见专题《建国初期旬邑县反不良倾向运动》

[3]参见《旬邑县志》第463页

[4]参见《中国共产党陕西省旬邑县组织史资料(1926春~1987.10)》第89页

[5]参见中共旬邑县委《关于农村整风整社工作的总结报告》,旬发62(17)号,1961年2月31日。


上一篇:建国初期旬邑县基层政权建立发展情况
下一篇:旬邑学习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情况
主办单位: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联系电话、传真:029-34420812 地址:旬邑县中山街 邮编:711300
版权所有: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陕ICP备2022009148号-1